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影响阶段特征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第一章所体现的最大阶段特征即为章标题所标明的“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影响两节内容所反映的则是“开始”中的开始。虽是开始,却能把本历史阶段的诸多具体特征基本反映出来。1、从列强侵略来看:①列强侵华目的:工业革命的进行使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阶段,出于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需求,列强在全世界范围内掠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处于封建社会末世的中国,必然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重大目标。——此时列强侵华,商品输出是主要目的,武力是主要手段。②侵华主要国家及列强关系:由于英国工业水平最高,开辟世界市场的要求最迫切,因而率先侵华;列强之间的勾结关系已有体现,这从战争结束后,美、法借英国之势也能从中国分一杯羹的事实得以证明。③列强侵华的空间:鸦片战争的战场及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这也体现了列强“开始”侵华的特征:先打开中国门户的缺口,然后一步一步登堂入室,先尝几口甜头,以后胃口越来越大,直到狮子大开口。2、清政府的对外关系:由原来的朝贡外交转向抵抗侵略,由于惨败,对列强的态度急转直下,从狂妄自大到开始妥协,甚至妄自菲薄——夜郎自大的闭关政策从此被破坏。3、中国各个领域的变化:①社会性质: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揭开序幕,而此时,半殖民地的特征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些。②中国人民的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人民反侵略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气概。但是,在历史趋向上,由于发生在鸦片战争中,所以尚不能归属于民主主义革命,仍属于旧式农民起义。③经济结构: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之下,自然经济开始瓦解;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打开,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④主要矛盾的变化:从传统的阶级矛盾为主转向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存,且以民族矛盾为最主要。但在此后二十年的时间里表现更明显的还是阶级矛盾。高考连接1、鸦片战争是高考命题相对较多的内容之一,所考题型多为选择题,考察的知识点侧重于战争的背景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内容可以和以后列强发动的其他侵华战争等内容形成专题,可以比较、综合。2、(2000·全国文综卷·15-16)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鸦片战争以后走向衰落,据此回答:用心爱心专心(1)落的主要原因是A、内乱外患阻断棉布外运B、洋纱洋布大量倾销C、沿海地区机器纺织业转为机器缫丝业D、该地区棉花产量急剧下降(2)衰落的后果是A、该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农民回归土地,商品经济发展受阻C、农民转为种桑养蚕D、崇拜洋货的风气盛行解析:(1)答案B(2)答案A这是一道系列选择题,相对于2000年以前的选择题,这是一道新型选择题。一是设置了新情景,二是把古代史中的重点知识与近代史中的教学重点通过设置新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该题实际上是考察考生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19世纪上半期至晚期前,西方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的是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其产品的竞争力,质优价廉的洋纱洋布潮水般涌入中国,必然会挤垮依赖于家庭手工作坊的封建手工棉纺业,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也就在所难免了。基本原理和理论1、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等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正确认识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向外扩张的必然结果,驳斥鸦片战争是“维护商业”的战争的谬论,根据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分析、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说明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带来了某些进步因素。学法指导1、此两节内容与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有较多联系,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建议教师课前布置学生翻阅初中历史课本中相关内容。2、记忆的史实之间没有逻辑关系,靠重复记忆,即机械记忆,越是准确的记忆越需要机械记忆。历史事实特别需要强调准确性,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