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卓记事》等。汪曾祺的散文似“水”,他的散文是“水”孕育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水性”。归于胡同又具有浓郁的“胡同”味。这种“胡同”味,是其散文显示的一种综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现在取材、构思和抒情习惯上的平民性,同时杂语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调的韵味。2、解题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点出了写作对象)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三、整体感知1、注音摄(shè)影镊(niè)子房檩(lìn)棱(léng)角网络(luò)蛤蟆(háma)陵腌(yān)摞(luò)噌(cēng)的一声2、借助有关的语句给每段作现成的概括,无法借助有关语句进行概括的说明理由。提示: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第3段,“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第4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第5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第6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第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第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第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第13段,“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第14段,“这是无可奈何的事”。第15段,“再见吧,胡同”。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就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3、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四、研读课文㈠关于文化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人类全部生活的概念。联系生活实际,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