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它的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4.《史记》三家注(1)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广引前人成果,随文作注,不驳《史记》原文。(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既为《史记》的原文作注,同时又为裴骃的《集解》作注。不仅攻驳裴骃旧注,亦且攻驳司马迁《史记》原文,提出辨正。(3)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既为《史记》原文作注,同时也为《集解》和《索隐》作注。《集解》、《索隐》、《正义》,依次相注,关系紧密,被称为“《史记》三家注”。5.《汉纪》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汉纪》30卷,82432字。记事起于刘邦之兴,迄于王莽之败,以班彪著《王命论》、班固撰《汉书》结尾,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三)《汉纪》的贡献第一,荀悦确立“约撰旧书(《汉书》),通而叙之。总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的改编原则。即以《汉书》的“本纪”为纲,将《汉书》“传、志、表”的主要史实,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11个“帝纪”各年之下。所以《后汉书》评价为“辞约事详”。第二,《汉纪》以“荀悦曰”的形式撰写史论30多条,总结西汉历史经验教训,以供借鉴。范晔肯定《汉纪》“论辩多美”。第三,《汉纪》在《左传》编年体的基础上,新创立“连类列举”的方法,在有关史事之下记载与之有重要联系的人物和制度。既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又保持了编年体记述历史发展轨迹清楚的特点。这样使编年体更加成熟。6《三国志》裴松之注因为陈寿《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故裴松之受宋文帝之命“奉旨寻详,务在周悉”,“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裴注主要内容为: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