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生命教育”所谓生命教育,它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并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回馈社会。2003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标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的生活实际出发,努力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增加并突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新课标规定,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理解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这些规定成为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亮点之一,也标志着对初中生的生命教育在我国扬帆起航。源:学科网ZXXK]二、通过体验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学生灵魂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体验教学就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经过彼此分享。在有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如让学生模拟盲人的生活,体验盲人活动的艰辛,可以增加对盲人的敬佩和关爱。如在进行“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这一教学内容时,由师生共同提供各种信息和材料,使学生了解人们面对生死抉择时多种不同的生命态度和价值观,并引导学生思索和探讨不同生命态度的意义和价值,体会生命的价值。在这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最终决定选择何种生命价值的主体,通过自主认识和思考,帮助学生尽可能选择更体现生命意义的态度和价值观。三、强化生命教育,使学生拥有正确的生命观传统价值体系中轻视生命的思想也影响了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既不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由于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一旦遇到挫折和委曲,他们往往就会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人生的不归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无尽的痛苦和不幸。青少年学生生命意识淡薄,还体现在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和践踏。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位同窗好友,徐力杀害母亲,纵然有多种因素使然,但诸如此类案件的出现,跟当前青少年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有密切的关系。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否拥有正确的生命观,他们生命意识的强弱关系着未来中国的健康发展。作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有理由相信,经过生命教育的强化,我们的孩子将拥有正确的生命观,许多悲剧将因此而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