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讲学稿执笔张然审核七年级语文组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掌握生字词及翻译。(重点)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难点)二、预习导学1、写作背景:本文是一篇咏物小品,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在唐朝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2、走近作者《荔枝图序》,选自。作者是白居易,字,晚年自号,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帷盖()枇杷()()红缯()瓤肉()紫绡()橘()醴酪()()4、重点字释义帷盖:华:荣:实:果:缯:绡:瓤:莹白:醴:5、重点句子释义。(1)大略如彼:(2)命工吏图而书之:(3)盖为不识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6、试译全文,把自己不能翻译的句子写下来。三、达标测评1.文章可以分为三层并概括每层的意思。2.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荔枝的?4.举例说明文章在介绍荔枝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5.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7、本文虽然短小,但却详略得当,请你结合课文简单分析一下。四、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树形团团如帷盖。②华如橘,春荣。③命工吏图而书之。④膜如紫绡。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是什么意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3、下列各句都是对上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序文,序是一种文体,一般以介绍书画的内容、写作意图和有关事项为主。B.在文中,作者以其对荔枝的习性及其特点的细致观察,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等。C.本文以“荔枝”二字领起,统摄全篇,可谓主旨集中,语句精练。D.本文是一篇序,可作为咏物小品,但不能算作说明文。4、第一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5、你对文中的“壳如红缯”这一比喻满意吗?为什么?6、打比方是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请你用这一说明方法介绍某一种水果。(100字左右)五、课后作业背诵课文《荔枝图序》讲学稿答案:达标测评:1、第一层:“荔枝生巴、峡间……其实过之。”详细地介绍了荔枝各方面的特点。第二层:“若离本枝……色香味尽去矣。”说明了荔枝不易久藏的特点。第三层:“元和十五年……者云”交代了做序的缘由。2、答:文章先交代荔枝的生长环境,再对荔枝的各个部位及其特征进行了细致具体地描述说明。3、答:从形、色、香、味几方面来介绍。4、答:打比方,如:树形团团如帷盖。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直观生动地说明了荔枝的特点。5、答:给没有见过荔枝的人和见过荔枝但没有在采摘后三天之内见过的人看。6、由外到内,如在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时,先说朵,再依次说到壳、膜、瓤肉、浆液等;从整体到局部,如开头从树的形状依次说到树的叶、花、果实等。7、答:课文对荔枝独特的外形、特别的颜色、别致的香味的介绍是详,而对其产地,其色、香、味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及作画的时间,作画者,主持作画人及作序的目的的介绍则是略。当堂检测:1.①周围带有围帐的伞盖②花③画④生丝织品2.大致像这样,其实要胜过于此。总括上文介绍的内容。3.D4.一层:详细介绍荔枝各方面的特点。二层:说明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