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养成教育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养成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正好验证了那些科学家的说法,也从而更加说明在儿童时期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不仅是关键期,还是最佳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益;坏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累,要改也难。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这两句话合二为一: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2.我校地处边远地区,现有学生1300多名,80%的学生都是打工子女及移民的学生,由于家长工作的时间没有保障,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时间也没有保障。还有部分外出务工或父母离异的,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这部分学生的爷爷奶奶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写作业,对孩子又比较溺爱,所以学生的行为习惯非常差。基于家庭教育不足这种情况,重视孩子的好习惯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成为我校的主要任务。而德育的主要阵地应该是课堂,所以,我校坚持将“立足课堂,进行良好习惯培养”作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来更好地落实学校“德育为首,教案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案质量”这一工作思路,促使学生达到“习惯好,身体好,学习好”的育人目标。<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研究的目的首先,小学生思想和感情的发展需要良好习惯教育。良好习惯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良好习惯给小学生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其次,小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需要习惯教育。日常行为习惯展开形象思维,激发创造意识,富有表现力。2.研究的意义<一)实践意义所谓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就是指符合小学生行为规范的稳定的行为。在我们的课题里主要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两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整个涵义,不仅包括培养小学生好的行为倾向,同时也包括矫正小学生不好的行为倾向,从而真正形成良好的习惯。<二)理论价值通过此课题的开展,在教育教案实践活动中运用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将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对个人健康人格的培育,而且对一个民族良好形象的树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从相关资料看,国内外有很多教育机构或教师,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习惯培养的研究很多。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之中。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如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馅格(LO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