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材料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课前预习指导:1、找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2、观察、分析图2.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3、阐述地面大气的保温作用4、找出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大气的热力环流原理二、课内补充材料(1)知识拓展大气的组成成分:地球上的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体,并含有水汽和部分杂质。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固体杂质后的整个混合气体。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大气的水汽、氧、臭氧、二氧化碳和固体杂质对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吸收作用。不同成分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波长范围也不同。通过大气的吸收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部分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而对可见光影响不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空间去,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到削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发生散射作用。(2)活学活用1、太阳辐射既到达地球表面,也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高达127℃,夜晚则降至-183℃,昼夜温差达300多度,而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则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2、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人们喜欢采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进行生产,说一说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设计原理和生产原理?(3)举一反三3、白天多云时气温是较高还是较低?晚上多云气温是较高还是较低?4、冬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常常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了防止庄稼受冻,农民常在田间燃烧起一堆潮湿的柴草?为什么?三、课外知识拓展用心爱心专心城市热岛效应和城市风炎热的夏日,人人都盼望着气温下降,天送凉风。而城市居民,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居民,却往往发现,自己居住的城市气温总比周围相邻地区高,其他季节也如此。如1979年12月13日20时,上海市中心气温为8.5℃,近郊4℃,远郊为3℃。这样,城市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犹如一个独特的岛屿,称为“热岛效应”或“火炉效应”。这种“热岛效应”日益显著,我国观测到的最大“热岛效应”,上海为6.8℃,北京为9℃,世界最大的城市“热岛”,要数加拿大的温哥华(11℃)、德国的柏林(13.3℃)。可见,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空气温度比其周围乡村空气温度高的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建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建筑物吸收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升温快。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此外,城市中绿地、林木和水体减少以及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城市好象一个“热岛”,热气不断上升,形成一个低压区,郊区的冷空气向市区侵入,构成环流,既形成所谓的“城市风”。城市风的形式和大小,与盛行风和城乡间温差关系很大。由于夜晚城乡温差远比白天大,夜间风不断从乡村吹来,风速大于每秒2米。活动:(1)根据教材中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图,画出城乡间热力环流示意图。(2)城市热岛效应对当地大气污染的扩散有哪些影响?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获得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认识大气的保温作用用心爱心专心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3、掌握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4、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