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选择》【科学教育理论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为证实假设、回答问题而设法收集证据时,教师需要给予指导。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信息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指导学生确定收集信息的方法和呈现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亲身的观察和实验所得,有时也包括别人已经观察和证实的实验数据等第二手资料。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要求做到所获得的数据尽可能准确;要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需要经过多次测试得出;要求学生尊重事实,不人为更改数据;同时引导学生把数据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于经过分析和推理,形成一定的解释。【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蚯蚓》一课中,已经学习了蚯蚓的身体结构及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对蚯蚓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认识动物选择环境的一个知识突破点。同时学生对于科学实验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的设计和课堂组织就至关重要。【设计特色简述】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是这样来设计教学的:首先让学生观察纸盒,在心中形成“对比”的观念和思想,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伏笔和建立基础。然后在“黑暗与光亮”实验进行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蚯蚓的认识。这样设计既合理安排了学习时间,同时可以避免学生由于过于关注蚯蚓而干扰实验的进行。在对蚯蚓的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理的科学猜想,提出实验验证的要求。由于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对比试验,两个实验都由学生来设计完成难度很大,时间上也不够。因此,第一个“黑暗与光亮”实验主要是教师引导,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对比实验的特性和优点,以及怎样有针对性的设计对比实验。这样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也为学生自主设计“干燥和潮湿”对比实验做好铺垫。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学生研究蚯蚓对环境的选择,在实验时我对教材进行了编排优化,简化了教材中的每种实验的实验次数。并在进行实验数据统计时,引入表格,并把数据用条形统计图展示出来,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及了解蚯蚓的选择,有效地解决了个别小组因为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因为学生的操作原因造成的与实验结果相反的问题。最后设计了把蚯蚓放归大自然的活动,既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又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个最好运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9至11页《蚯蚓的选择》。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对蚯蚓的身体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植物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新课程标准》“生命科学”中“生物与环境”这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以后学习“生物的多样性”提供知识的铺垫。在本课中,教材作出了这样的安排,首先提出问题:植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也是这样吗?接着引导学生猜想蚯蚓喜欢生存的环境。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做探究实验,记录观察结果,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合理解释,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及生存环境的图片,讨论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并列举其它事例。【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需要潮湿、黑暗的生活环境。并了解所有动物生活都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认识环境对动物的重要性。2、认识并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能够利用对比实验来研究蚯蚓对环境的选择,并把这一实验方法用于以后的科学学习和研究中去。3、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实验——收集数据——合理解释”的实验过程,并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4、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关联的,培养学生爱护生命、善待生命的道德品质。【教学重点】运用对比实验研究、认识蚯蚓需要的生活环境。【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并应用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对环境进行选择的过程。【教学准备】第一组实验(1、2大组学生):每个小组无盖长方形纸盒一个(内壁一半完全涂成黑色,另一半内壁贴上白纸,底部铺一层塑料薄膜)、黑布一块、吸水纸巾4张、方便筷一双、实验记录单一张、蚯蚓10条、。第二组实验(3、4大组学生):每组普通无盖纸盒一个,吸水纸巾4张、喷壶一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