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教案引言分析本章引言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肯定统一战线在夺取全国胜利的斗争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又指出革命胜利后,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一段讲话,说明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实现国家统一大业,还要为巩固政权,与国内外敌对势力作斗争,必须要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第二层分析对比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不同的民族政策,阐明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强调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过渡时期的历史作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爱国统一战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先后跨入社会主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道路。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3.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学习统一战线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史实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2.通过学习各族人民跨入社会主义的内容,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要点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3.爱国统一战线用心爱心专心二、各族人民跨入社会主义1.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2.各族人民跨入社会主义3.民族区域自治三、各民族共同繁荣1.人民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2.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党和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本课难点: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的发展和扩大;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指导学生认真领会引言的精神,这样有助于对整章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回忆统一战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明确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统一战线、促进民族大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一目需要讲明五个问题。1.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它是建国初期统一战线的最好形式。理由可归纳为四点:第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包括了拥护革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民:工人阶级、农民阶级、革命军人、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少数民族、海外侨胞及其他爱国分子;第二,人民政协中包括了拥护革命的所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而革命中作为团结对象的各民主党派都成了参政党;第四,各民主党派在联合政府中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各党派平等合作的精神和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引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的有关材料,并列举新中国成立时的中央人民政府中宋庆龄、李济深、张澜三位民主党派人士任副主席的事实来加深学生对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可提到八个民主党派,但不作要求。2.人民政协在过渡时期的重要作用。着重阐述过渡时期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政协起到了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的重要作用;在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起到了积极配合和协助作用。如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协助共产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使国家能够通过“赎买”政策来实现改造的目的。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明确提出的统一战线的方针。为了便于学生分析和掌握这一方针,教师可以从方针的含义、原因、目标、标志四个方面来阐释。课本的小字内容对方针提出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