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以“锲入〞法启发学生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膑兵法上,有这样一段对话:齐威王问大军事家孙膑:“地形很好,士兵也很齐心,为什么打了败仗?〞孙膑答复:“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齐威王曰:“地平卒齐,合而败北者,何也?〞孙子曰:“阵无锋也。〞〕这个典故说明两军对垒,能否突破一点,向纵深进兵,往往是能否夺取全局性胜利的重要关键。今天我们研究语文教学,是否能够以该典故为他山之石,来打凿琢磨出教学改革的新玉器呢?我以为这样做在文章学的理论上是可以找到根据的,而实践的答复也是肯定的。文章都是由字句组合成篇的,而字句在文章中却有轻重主次之分。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刘熙载认为,“多句之中必有一句为主,多字之中必有一字为主〞〔艺概·经义概〕。这些“为主〞的关键性字句,或是表现主旨的致力点,或是情景双关的纽结,或是一枝出墙的红杏,或是作品意脉的焦点。总之,通过它们可以窥视中心,提携全文。因此,语言文字的教学切忌等量齐观平均使用精力。假设启发学生以“为主〞的字句为突破口,锲入进去,深入开展,生发开来,就可以揭示作品的内蕴和艺术特色,探明作者的创作意图,显示出沉着而飞动、简要而丰富的教学风采。现辑录几例,以现一斑。一、锲入人物的性格课文景阳冈讲的是武松打虎的事,其主题是赞扬武松智勇双全。那凶恶的大虫进攻武松使用的是“一扑〞、“一掀〞和“一剪〞。而武松对付的方法均是“一闪〞。这“一闪〞两字,“看似寻常最奇崛〞,因为一般人单独于山冈丛林之中遇见大虫,恐怕早就魂飞魄散,浑身哆嗦,即使有点2/8拳脚功夫此时也使唤不灵,而武松在这生死关头,不但镇定自假设,而且表现了绝顶的轻功。“闪〞者,如影之一过无踪,如光之一现即灭。前面冠以“一〞字,说明一步到位,干脆,利落,准确,不必再加挪动,正如那书法家下笔那么点如瓜子捺如刀,无需填填补补。同时武松三次以“一闪〞对付大虫的三招,让它“气性先自没了一半〞,然后相机进攻的防御策略是正确的,如同两军对垒必到敌方“三鼓〞“彼竭我盈〞之际才发令进攻。———别看这“一闪〞两字极普通,由此锲入,结合上下文,分析却有板有眼,揭示了丰厚的内涵。至此,我问那些听得入神的学生:“‘一闪’两字表现了武松哪些性格特征?〞学生兴致勃勃,发言此起彼伏,最后归结为三:非凡的胆量、精湛的武功和正确的策略。在武松进攻的阶段,他那“一跳〞是制胜的关键,当大虫咆哮着再度扑过来,武松“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正好让武松“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地揪妆,一按按将下来,然后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打死大虫。很清楚,武松的这“一跳〞,跳远了不能就势揪住大虫的顶花皮,跳近了那么会葬身虎口———“为什么不远不近恰到好处呢?〞在这节骨眼上,我有意打住,用一提问促使学生钩前连后,主动分析,讲出答案:原来这与大虫头次扑过来武松留心观察分不开,当时虽是以“一闪〞护身,却不是消极防御,防御中注意了虎扑的起止距离,作好了进攻的思想准备。“一闪〞和“一跳〞是描写主人公的“为主〞的字词,因此,由此锲入进去,能引导学生由行动到心灵完成一种逐步深化的认识,使一个智勇双全、胆大心细的古代英雄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地活泼在学生脑海之中。3/8这样分析人物性格,突出了常见常用的字词,使它们展示出气敛神藏、义深意远的艺术特色,显示出作家运用语言的功力,能改变学生重华美辞藻轻常用字词的偏见。二、锲入作品的底蕴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已串讲完了前面两个故事。在这个当口儿,我小结了一下:“在‘完璧归赵’中相如一发现秦王无意偿城于赵,就设法取回和氏璧暗中送回赵国,后来还廷斥秦国二十余君,然后请就汤镬之刑。在‘渑池相会’中,相如面对拒绝击缶的秦王,置生死于度外,扬言‘以颈血溅大王’,终于迫使秦王就范。在这两个故事中,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呼之欲出。是什么力量使得相如的智慧和勇气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呢?换句话说,他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显示人生的价值!〞“爱国!〞“憎恨秦王!〞都能说出一些道理,但谁也拿不出确凿的论据,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一反常态,未加点评,更未作结,留下了这一悬念,却去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