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考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情况、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序言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掌握主要内容。赏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了解中唐时代歌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曲洋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音乐的作用的却很大,不仅能成就佳话,最重要的是能进入人的内心,产生心灵的共鸣。但是,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他又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达出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古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着动人的音乐。二、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青年时代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和人民疾苦有很多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后来由于得罪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白居易诗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诗歌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如《卖炭翁》、《关刈麦》,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三、写作背景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白居易认为是国辱,上书请求捕贼。一些权臣早因为他的政治讽喻诗而仇恨他,便给他加上了越职奏事的罪名,把他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这首叙事诗,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在一个萧瑟的秋夜,诗人在浔阳江头送客,偶逢琵琶女,从其不幸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报蘸满腹辛酸之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扬名塞外,经久不衰。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就永远记下了白居易和琵琶女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下来。现在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基础知识梳理:《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四:走进诗歌——品读诗歌听录音,体会诗歌感情。分别请三位男、女生交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情感。五、感知课文,理清思路1、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明确:诗前小序,共138个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理清思路,概括每小节大意。明确:第一节:江头送客闻琵琶第二节:江上聆听琵琶曲。(1)邀见歌女;(2)演奏名曲;(3)听者陶醉第三节:歌女倾诉身世苦。(1)少年欢乐;(2)晚年沦落;(3)悲苦心境第四节:同病相怜伤迁谪第五节:重闻琵琶青衫湿六、讲析课文1、在这首长诗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2、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