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语文复习《唐宋散文选读》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2.掌握符合骈文特点和能表达作者情感的朗读方法和技巧。3.通过朗读,领略王勃的超群才气和壮志豪情。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生课前找资料,堂上展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的图片、相关诗词以及相关背景。(二)走进文本1.学生自由朗读并勾出疑难字词,四人小组合作解疑,老师答疑解难。播放课文朗诵,正字音。解释重点实虚词:襟:意动;带:意动;雾:名作状;星:名作状;胜:美好的;上:名作状;下:名作状;穷:尽;披:推开;其:句中语气词;骇:意动;迷:满;彻:贯彻;生:使动;遏:使动;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难:形作名;悲:为动;屈:使动;窜:使动;鲤:名作状。疏通特殊句式:童子何知——宾语前置。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状语后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状语后置。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状语后置。2.学生默读课文作诵读设计,要求其重音、语调、停顿能体现骈赋的文体特征。老师提示:善用对仗、多用四、六句;善用平仄、音节和谐;骈丽藻饰,辞采华美。四字句的停顿只有一种模式:二二;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1)孟学士/之词宗(2)临/帝子之长洲(3)钟鸣/鼎食/之家(4)气凌/彭泽之樽(5)扶/凌云/而自惜。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1)襟三江/而带五湖(2)宾主/尽/东南之美(3)秋水/共长天/一色(4)都督/阎公/之雅望。3.播放背景音乐让部分学生自主参与朗诵。其余学生认真听读、思考、判断同伴诵读是否合理。4.再次播放背景音乐,学生齐读课文,弄明文章结构。第一段:历叙洪州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第二段:描写腾王阁的胜景。第三、四、五段:抒发作者的宇宙之叹、人生之感。第二课时一、赏美景1.学生自由默读第二自然段中喜欢的优美词句,并要求朗读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及作者的心情。老师提示:(1)景物的特点怎么样?——腾王阁的壮美与秋色无边。(2)作者的心情如何?——登高临远,意兴飞扬。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喜欢的词句。学生诵读所写的散文化语段,请其他同学猜出所描绘的是哪个词句,并作点评。3.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四人小组合作探讨该句的精妙之处(可从构图、色彩、动静结合、声韵、对偶等方面考虑):对仗工整,几近“工对”。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上句写动,侧重写景物神态,下句写静。侧重景物的色彩,画面和谐。点线面结合,富有层次感。孤鹜尽管不一定只有一只,但总之是不会太多的几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点,落霞也只能是天边的一线或一小片而非满天,而秋水与长天却是地道的一个广阔的面了。化用诗句,别出新意。二、理情思1.学生设计朗诵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中体现作者心中感慨的相关语句,要求语调、语速和停顿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2.请部分学生参与自主朗诵,其他学生认真听读、思考、判断其朗读是否合理,并作点评。老师提示——第三自然段: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人生无常,盛衰有定。)望长安——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异乡漂泊、不受重用。)第四自然段: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时运不齐、命途多舛,非无圣主、岂乏明时?作者运用什么手法、表现怎样的情感?(用典,仕途坎坷)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无论何时何地,矢志不移。酌贪泉……犹欢。——乐观开朗的情怀。北海虽赊……桑榆非晚。——自我勉励。孟尝高洁……岂效穷途之哭?——不甘沉沦。第五自然段:今兹捧袂……盛筵难再。——盛宴不再,知己难逢。3.知方法(1)此序中,作者多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骈文特点之一。(2)男女对读,竞赛谁能最快找出文中的典故,并说说运用典故的作用。响遏行云,睢园绿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梁鸿,孟尝、阮籍;谢家、孟氏;叨陪鲤对;钟期相遇;潘江、陆海。此处用典的作用:论证事理,抒发情感。4.齐探究:个人自由朗读并思考(1)王勃所抒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