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盐城市艺术类考生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大丰市第二中学设计人唐蔚新审核胡云祥专题(八):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整合]一、近代工业在中国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分析1、19世纪40、50年代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出现(1)原因:(2)影响2、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兴办军事、民用工业(洋务运动)(1)原因(2)结果和成因(3)评价3、19世纪60、70年代,在沿海地区出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原因(2)影响4、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1)原因(2)影响5、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1)原因(2)影响二、族资本主义的特征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1、历程:起步艰难发展曲折2、启示:近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科技条件:教育先行[重点突破]1、近代化包括经济近代化(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政治民主化(维新派“君主立宪”和戊戌变法、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和辛亥革命),军事近代化(洋务运动期间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戊戌变法时的改革军制),教育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思想近代化(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2、中国社会近代化不仅仅是近代,我们考考察时应该将它延伸到现在,它包括:中国早期工业化,起步阶段(1840—1895年),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年);建国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建国初期到195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时在把握近代化时也应与各阶级阶层的经济现代化探索联系起来考虑,这样才能够形成完整的概念和整体把握。[典型题例]1、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其主线是现代化(或工业文明)。但是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人们常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步履维艰、一波三折。请概括从19世纪60年代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三次尝试。[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次尝试,实际上考查中国学习西方的三次活动。解题关键是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其主线是现代化(或工业文明)”这句话,尤其是“或工业文明”,它暗示我们要回答的内容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答案]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2、观察下列历史图片鸦片战争后频繁来上海的外国商船请思考:从图片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能否从中的出中国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历史图片信息。解决问题首先要清楚外国商船为什么能来中国、来主要干什么,给中国带来什么,这些要联系鸦片战争有关知识是不难答出的;但是回答第二问时要注意,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该涉及哪些方面,而图片能够反映那些方面,这样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答案]得到的信息是:鸦片战争后由于开放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列强大肆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尚不足以说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只能反映出贸易主权、关税主权被破坏的某些信息,对领土主权的破坏反映不够,对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的情况也不能充分展示,更谈不上中国资本主义的出现。3、火柴大王刘鸿生说:“真正使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说一说:中国的火柴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是在何时?为什么当时的人“都愿意买国货”?现在是否还应该提倡国货运动?[解析]本题是一个情景题,提供了相关信息然后判断回答。解决问题关键是“爱国运动”、“人人愿意买国货”发生在什么时候,联系课文应该不难知道;至于第二问,联系当今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等有关史实,能够判断的。[答案](1)辛亥革命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2)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运动。(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就全球化的形势下,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口号是不合时宜的。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