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中国的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词汇和语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很大的演变。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那些主要的区别。【古今汉语概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早在商代就有记录汉语的甲骨文字,周秦时代已有完整的典籍,此后两千多年,汉字文献浩如烟海。汉语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古代汉语(先秦两汉至隋唐)、近代汉语(晚唐到清初)、现代汉语(清初以来)三个阶段(古、近统称为古)。【课堂活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段,对古今汉语的词汇和句式的差异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古今汉语演变的线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通过以上文本的分析,古今汉语演化方面有哪些规律?一、汉语词汇的演变1、词形的变化古汉语词汇多为单音节词,到现代汉语演化为双音节词。例如:形(体形)貌(容貌)衣(衣服)镜(镜子)妻(妻子)自(自己)修(修长)。这些词语在意思上没有发生变化,这些词语在古汉语中占多数,但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加以改变,要用双音节词来表述。2、词义的变化古代汉语的某些词在现代使用时,用法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其”,表示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其妻曰”译作“他的妻子说”。现代汉语里还有“各得其所、自得其乐、自圆其说、望其项背”等成语,这些用法和古汉语的用法是一致的。而“其家的客厅很大”这样的话就让人觉得别扭了。古汉语的某些词的某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如“服、窥”。“窥”在古代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的意思,如成语“管中窥豹”。从这里还引申出“暗中察看”的意思。现在前一个意思已经消失了,而“暗中察看”的意思还保留在“窥测、窥察、窥度、窥视”等词语中。这种变化,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的“江”指长江;“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的。河”指黄河。现在“江“河”泛指一般的河流。“中国”原义是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2)词义缩小。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禽”原是飞禽走兽的总称,现缩小为专指鸟类,如“家禽”“飞禽”。“怨”古义指“恨”的意思,今义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3)词义转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走”的古义是“跑”“逃跑”(“窃计欲亡赵走燕”“走马观花”)今义是“步行”的意思。“慢”的古义是“怠慢”的意思,现指速度慢。(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乖”原指“偏执、不驯服”(行为偏僻性乖张),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3、词语的消长变化(1)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