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农家的暮》教案1、预习质疑及感悟:2、含英咀华一言品评(这首诗我喜爱的诗句摘录及品评):3、问题探究:问题一:这首诗写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的三个画面,请你给这三个画面分别起个名字,另外说一说这个小农家有着什么特点?透过诗歌的文字,你感受到的妻子和丈夫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参考答案:三幅图画:农妇夜炊土、农夫收工图和孩子观月图。(意思对即可)特点:这里的屋舍自然简单、拙朴温馨,这里的人际关系和谐美好、其乐融融,这里的生活闲适自足、温暖安康,这里的自然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妙。妻子:第一段“嫣红的火光”“殷红的脸”“闪红”的“青布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认定,这妻子的容貌是朴实、美丽的,这妻子的性情是温柔、贤淑的,这妻子的心地是善良的。丈夫:透过“他从田里走回来”可以看到他是简朴、勤劳的,“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等“动作”的处理,也表现了他的温柔、善良与可亲,我们同时也认定这丈夫是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问题二: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参考答案: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之所以这样写,也与作者此时在国外,思念头祖国、思念故乡的情怀有关。诗人以欣赏的态度,跳荡的旋律,便于表现欢快情绪的“阳”韵,描写一个农家的傍晚——年轻的女主人和她的丈夫、孩子,荡漾着幸福、和谐与欢乐的生活。它们都传达出了诗人对祖国农家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换言之,诗人是把自己浓郁的思国之情,寄托在这三种恬淡的农家之景的形象描绘之中的,从而造成了情与景融、意与境谐的优美意境,实现了其“于自然界中见到真处”的审美理想。同时,许多知识分子在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却又被现代文明无情地改造了,于是,异化了的自己都颇感失落,而安闲从容心态的失落,应该是一种最可怕的失落吧!因此,刘半农精心描绘的这些美好的画面,其重点不在展露小农生活的落后滞缓,而在寄托自我的心灵归宿,为自己寻找一片纯净的乐土。问题三: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你认为这话有什么深意吗?参考答案: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是把它哼唱出来。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看,它代表大众的心声,对地上苍生的艰难生活的申诉。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4、语言品味:问题:诗的发现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这首诗描写对象是普通农家的普通生活,语言质朴无华,却非常准确而生动,请你试举出两个例子,并分析其中的意蕴。参考答案:在写女主人公时运用色彩的变化来映衬她的勤劳、娴淑和美丽。“嫣红”和“青布”颜色的鲜明对比,动词“闪”逼真地写出了火光闪动的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农家生活最细腻的厨房场景。而在描写男主人公时主要用动作,“衔着”烟斗从田里“回来”,“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调弄着”狗,“踱”到栏里去看牛,从这些动作看出了农村生活的悠闲、与自然生命的贴近。诗人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因而把握了最能体现农民生活的细节。摄入诗人镜头的还有是农村常见的自然景物:青山、松树、月亮……在这静谧美丽的景色中,孩子们在月亮下面看着天上的月亮,数着天上的星星,唱着动人的儿歌,孩子们数天上星星时的颠倒错乱,则突出了他们的浑然未琢的童心,体现了本诗反映自然之“真”。整首诗的语言是散文化的,例如对月色的描写:“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格外地清新、隽永。5、助读贴士:①走近作者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1912年到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新青年》创刊伊始,即为之撰稿,并一度参加编辑工作。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专攻语音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