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教案:第八单元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人民版)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1)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条件(2)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3)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1)严峻的经济形势(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2)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解析:建国伊始,面临内忧外患。国内,中共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的措施,取得了好的效果,顺利向社会主义过渡,接着双管齐下,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两者同步并进,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进入了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国际上一方面得到了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但另一方面受到了美帝主义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威胁。二、目标与解析1.目标:(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2.解析: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虽然时间跨度小,但却是高考命题的密集区域之一;从题型上看高考命题考查的题型全,尤于选择题居多,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和文科综合题都有所涉及。三、教学过程问题1新中国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成立的?成立时面临着怎样的处境?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了采取了哪些措施?讲解:新中国的成立: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①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②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③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④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中央人民政府。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的代表出席大会,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大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然后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1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接着,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全国许多城市也举行热烈的庆祝活动。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巩固政权的措施:⑶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华南、西南一带负隅顽抗,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到处进行破坏活动,威胁人民政权。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同时在新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剿匪作战。到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