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洋务运动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洋务派和顽固派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根本立场上相同,但在解决内忧外患的政策手段上有所不同。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借以求强求富。他们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近代中日由洋务派发动的一次变革试验,也是清政府试图自救的运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民用工业,于不知不觉之中将封建主义的坚冰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文化教育上的新措施是洋务运动中仅次于工业的重要内容。正是这一事业,向中国人传播了声、光、电和西方的史地国情,打开了传统文化之外的另一个天地。这是一种真正的智力开发,它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并哺育出戊戌维新的成批志士。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改变着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这一点,洋务的倡导者是始料不及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和破产的史实,培养学生对材料处理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比较洋务派与顽固派观点的异同,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共性”与“个性”进行比较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现象”与“本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总理衙门的建立的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控制清政府进而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日益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看)教学要点一、洋务派与顽固派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3.洋务派创建的海军4.新式学堂的出现三、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其影响本课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本课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导入新课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以联系第一节内容,提问“1861年清朝政局变动产生了什么影响?”请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应明确指出:19世纪60年代,在清政府看来,当务之急,在于消灭各地尚在进行反清斗争的人民革命势力,对侵略者必须力保“中外友好”。为此,清政府除设立总理衙门外,还推行了洋务运动。从而导入新课。一、洋务运动的背景1、清朝统治集团分裂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集团不能不调整统治政策。但在对待“外国事务”态度上,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主张代表目的根本目的洋务派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要是镇压人民反抗其次是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封建统治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护封建统治倭仁·代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握有实权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为代表。在这些人中间,李鸿章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目的:两派都主张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曾国藩的“剿发捻”和“勤远略”,是洋务派办洋务的真正目的。·洋务派与顽固派在对待“外国事务”(西方科技和先进生产技术)态度上的不同。洋务派主张面对现实,委曲求全,师夷长技徐图自强。顽固派因循守旧,坚持祖宗成法,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仇视一切改革。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分歧实质是在维护清朝统治方式上的分歧,是在对待外洋事物上的差异。·洋务运动得以进行的条件慈禧太后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辛酉政变后刚刚上台的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