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教案:第十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人民版)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及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2).红军的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3).日本大举侵华(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2解析: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是国共对峙的十年。主要内容有:“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和红军的长征;日本大举侵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这一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具体说来:(1)不同性质的政权同时并存。如,南京国民政府;共产党的红色政权;东北的伪“满洲国”。(2)国内政局: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取代了北洋军阀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开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时期。(3)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从走俄国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4)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从右倾转向“左”倾;从“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到遵义会议纠正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标志着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5)国共产系:从国共对峙走向合作;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由反抗到联合。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变化:武装反蒋→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6)战争性质:由国内革命战争逐渐转变为民族革命战争。(7)主要矛盾:由国内的阶级矛盾转变中日民族矛盾。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1)工农武装起义(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4)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红军的战略转移(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日本大举侵华:(1)九一八事变(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3)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华北事变(2)瓦窑堡会议;(3)“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2.解析:国共两党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高考考察的重点区域。近年高考题中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高分值的题目较少。从考查内容来看,侧重政治史,突出重点知识。近年来多考“农场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南昌起义虽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次起义,但起义仍然使用的是国民党的旗帜,部队也仍然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目的是为了争取和团结国民党中一部分愿意继续革命的人。2.土地革命后,广大贫雇农经济上分到的土地,仍是农民的个体私有制。3.东北抗日义勇军,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它是由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自发组织的,没有统一的领导和名称。4.八一宣言:标志着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有了明显转变,由反蒋抗日到1逼蒋抗日。四、教学过程问题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的有关情况分析说明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设计意图:设置此题,旨在考查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转折过程中的重要史实,需要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切忌简单罗列史实或不注意条理。讲解:(1)主要探索活动: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领导了南昌、秋收等起义,揭开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②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派的总方针;③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工农红军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④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应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例题: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B.是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的标志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解析:井冈山根据的创建与巩固,把中国革命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