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蜀道难教案课题:科目:语文班级:课时:计划3课时教师:单位:景洪市第四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李白的生平、个性及创作风格;引导学生熟读成诵,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2.能力目标:理解诗歌中想象、夸张手法的运用。3.情感目标:通过对作品学习,了解李白作品豪放飘逸的风格。三、学生特征分析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惧情绪,选择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五、教学重点及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诗歌3.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4.探究本诗情感主旨。5.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教学难点: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语设计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聆听并记忆学生倾听相关记录,并且抄重点在课本上!聆听教师简述背景在开始新课之前,引导引起学生兴趣。介绍作者知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李白,走进李白!做背景介绍,引导学生更好进入课文!检查预习效果。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