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坐井观天亡羊补牢》教学实录1一、复习1.读题2.复习第一节二、新授(一)正确、流利读课文1.自己读课文2-7节,要求正确、流利2.个别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点评(二)再读课文,质疑1.再一次自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要问。2.把你的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解决估计:(1.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2.“无边无际”什么意思?(3.“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4.青蛙为什么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5.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6.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7.“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3.及时解答一些疑问。(三)精读课文,解疑1.同桌学着青蛙和小鸟的样子争论,思考没有解答的疑问。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1)“无边无际”什么意思?找到句子读一读。(多媒体)跟小鸟飞上天看一看。解答疑问。练习说话:--是无边无际的。(2)比较句子: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3)指导朗读小鸟的话。(4)“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找到句子读一读。(多媒体)跟青蛙到井底去看天。解答疑问。(用练习本做实验)(5)比较句子: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6)指导朗读青蛙的话。(7)分角色朗读2-5节,思考: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为什么?解答疑问。(多媒体)用心爱心专心1(板书:飞得远,见识广。)(8)小小组读6、7节,讨论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交流讨论(9)指导朗读6、7节。(四)读后感悟1.读全文2.讨论:听了小鸟的话,青蛙会跳出井口去看一看吗?为什么?(多媒体)师小结: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3.现在你知道“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了吗?(板书:坐井观天,见识短)读前质疑,读中解疑,读后感悟以读为主,从“粗读”到“细读”,通过不同层次地读,层层深入,理解课文,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先在读中找出质难点,然后在读中解疑,并通过反复朗读解决课文重点、难点,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悟出寓意,并展开争论,发挥想象,更深刻地体会寓意,以达到语文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自我求和的目标。《寓言两则:坐井观天亡羊补牢》教学实录2一、教学设计说明《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课文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青蛙和小鸟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发生争论的地点;接下来的六个自然段讲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交待了小鸟从哪儿来,来干什么;第二次对话讲青蛙和小鸟因对天的大小看法不同发生了争论;第三次对话讲青蛙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再次指出青蛙“弄错了”,要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内,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并且在教法上有大胆尝试呢这节课的总的教学设想是:自读、自悟。具体教学环节如下。(一)、充分朗读,读中质疑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上课的前5分钟内,简洁地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学生在读的时候,要求做到读准字音,鼓励学生比比谁读得流利、读得好。在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动笔勾画出弄不明白的词语和读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的会从课题中提出“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有的会从课文中提出“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有的还会从课后思考题中提出“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谁说得对”。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再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阅读课文穿针引线。(二)、以疑引读,思后释疑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疑问,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这一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