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二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于公元765年离开成都草堂举家东迁,在漂往湘、鄂途中,流寓在夔州时写下的作品。《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创作的背景和目的。2、感知诗歌的感情,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这三首诗。3、运用诗歌鉴赏方法来鉴赏这三首诗歌。4、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三、教学重难点1、分析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2、学会从“炼字”、情景交融上鉴赏诗歌,探究诗歌的主旨。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2、朗读诗歌全班朗读(正音、疏通文意)——听录音——学生个别读(注意语气)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其诗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著有《杜工部集》。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4、请学生朗读诗歌回答问题(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明确:孤独抑郁(2)诗中写了什么景,包含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包含着作者的忧伤与孤独之感。(3)总结诗歌主旨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3)讨论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明确:(4)明确: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目睹国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而这正是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体现。(5)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进行鉴赏。明确: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这两句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但诗人并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所见所闻,也不是简单地描写景物的特征,而是赋予它们某种性格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