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写作背景。2、了解杂文的特点。3、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4、掌握“拿来主义”的含义、及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二、背景: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时封建复古主义和主张“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甚嚣尘上。其中,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认为不向文化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联系。面对如此背景,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三、杂文知识简介:杂文,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和锐利的议论锋芒,都可以称为一篇好杂文。四、阅读探讨:★问题1、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明确:①闭关主义②送去主义③送来主义④拿来主义。分析“闭关主义”★问题2: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对待它的态度是什么?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闭关主义。分析“送去主义”★问题3:“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作者是何态度?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媚外求荣的行为。分析“送来主义”★问题4:“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些送来的东西实质上是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作者否定送来主义。.总结:闭关主义,实行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送来主义,大受其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分析“拿来主义”★问题5: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是“拿来主义”?明确:拿来主义就是对外国的东西和文化遗产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问题6: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内涵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明确:⑴“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问题7: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明确:拿来主义——占有,挑选,创新。占有:“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些“孱头”和“昏蛋”不敢接受西方的东西和文化遗产。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问题8:“拿来主义”究竟怎么“挑选”?明确: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作者认为对待文化遗产不可全盘接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有选择的来拿。鱼翅——比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