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总复习《字形专题》教学设计人教版近几年来,字形考查的对象主要是常见字、常用字、易混字,特别是易混字,即因音近、形近或音义相近而容易混淆的常见、常用字。考查的重点是音形相近易混的词语、成语或熟语。所设置的别字误区多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干扰性强,迷惑性大,不易直接作出判断。造成别字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因字形相似而误用。这类词语以形声字居多。如:“针灸”的“灸”误为“炙”、“草菅人命”的“菅”误为“管”、“联袂”的“袂”误为“抉”等。(二)因音同或音近而误用。如:“松弛”的“弛”误为“驰”、“出奇制胜”的“制”误为“致”、“掉以轻心”的“掉”误为“调”等。(三)因字义相近而误用。如:“天花乱坠”的“坠”误为“堕”、“膨胀”的“胀”误为“涨”、“销声匿迹”的“销”误为“消”等。(四)综合原因。如:“萎靡不振”的“靡”误为“糜”,“趋之若鹜”的“鹜”误为“骛”,“精雕细琢”的“琢”误为“啄”等,两字形体、读音均相近。【解题方略】高考中要想提高字形题的得分几率,必须重视积累,掌握与高考要求的数量大致相当的汉字。由于考生平常已经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高三复习时,如果加强记忆,仍然可以迅速扩大自己的字库,以应对考查。识记汉字要音、形、义三者结合,识记和辨别字形不能离开字音和字义。识记和辨别字形可采取以下方法:1.据“义”记“形”字义决定着汉字的正确使用。在一定的语境或词语中往往形成特定的语境氛围,需要意义相近的字“对号入座”。因此,明了字义是明辨字形正误的基础。如“融会贯通”不应写作“融汇贯通”。因为“融会贯通”的词义是“参合多方面道理进行体会,从而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这里需要有“体会”,所以是“融会贯通”。再如“脉搏”有“血脉跳动”之意义,所以不是广博的“博”。再如“平心而论”,平心:心情平和,不动感情;论:评论。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所以不是“凭”。2.据“义”推“形”汉字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该字在词境或语境之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字的正误。比如说“呕心沥血”和“讴歌英雄”,两个字可以根据意思判断。还有“沤肥”也可以根据意思判断。3.结构推“形”有些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结构特殊,内部相对应的字前后意义有一定的互证联系,或者相反相对,或者相互比照,意义一致。这就可以通过其中一个字来推及另一个字,从结构上记准这类词。比如“纷至沓来”的“沓”和“纷”是相对应的两个字,“沓”是纷繁义,与对应的“纷”的意义相同。全词意义就是纷繁热闹的到来。所以“沓”不应该写错。还有“前倨后恭”的“倨”是态度傲慢,“恭”是态度谦恭,“前后”正好相对,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写错了。另“伶牙利齿”,可根据“伶俐”一词加对称特点推知有误。可用此法辨别的还有:仗义直言(应为“执”)、积毁消骨(应为“销”,同“众口铄金”位置对称)、精兵减政(应为“简”,同“精”位置对称,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远见灼识(卓)、挑拨事非(是)、重山峻岭(崇)、提心掉胆(吊)、层现迭出(叠)旁证博引(征)、山青水秀(清:同“秀”)、前倨后躬(恭:谦恭)、瓜熟缔(当为“蒂”)落等。4.探源定“形”有些词中的字是由当初该词形成时的特定的意义所决定的,因此,必须探究该类词的本义才能准确记住该词。实际上,有些词尤其是一些成语的形成往往凝聚着浓郁的文化风俗或附带着生动有趣的美丽故事,记忆该类词时不妨把这些挖掘出来,那会充满意趣的。比如“再接再厉”的“厉”通“砺”,磨刀石的意思。实际上该词最早记录了古代斗鸡时为使自己的鸡获胜,每次接斗时,都要在磨刀石上磨磨斗鸡的嘴,使它嘴尖锐,一下啄伤对方,制敌于死命。“针砭时弊”的“砭”,常被人误写成“贬”,可稍有历史知识就知道,古人用石针给人治病,故此。“脱颖而出”的“颖”常被人误写成“颍”,如果知道它出自“锥处囊中,颖脱而出”(《毛遂自荐》),指锥子尖就不会写错,因为“水”是没有“尖”的。而从“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