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1《林黛玉进贾府》教案人教版教学目的:1.分析人物形象2.学习作者对人物多种方式写法3.通过相关情节的描写,展示社会现实教学设想:1.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教师简介《红楼梦》前1-5回的内容;2.作者介绍最好简要些,切勿把学生引入对作者家世的考证中去;3.讲授中应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重点,体会《红楼梦》一书的反封建意义4.有可能的话让学生看一次《红楼梦》影视剧中的有关部分,或阅读《红楼梦》全书。教学过程:一.有关介绍:1.有关作品:《红楼梦》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高峰。约成书于清朝乾隆年间,写封建末世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揭示了封建大家族以及封建统治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2.作者和成书:曹雪芹生活非常潦倒,住草棚,喝稀饭,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光辉的巨著,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他写《红楼梦》到死时只完成了前八十回,据说临死时留下了后四十回的提纲。前八十回在社会上流传了二十多年后,高鄂和他的朋友在校对《红楼梦》时,才产生了续完后四十回的念头后来终于未完成了。后四十回的达成,对《红楼梦》本身的价值及其流传推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3.“红学”:西方“红学”——司丹达尔的《红与黑》;东方“红学”——曹雪芹的《红楼梦》。红学研究约起于清朝中期。它的发展大约经历了这几个阶段:清朝末期,“五四”之后,新中国建立之后,改革开放之后等,海外也不华人组织的不少“红学会”。王国维,胡适都是著名的红学家。红学研究基本上分为内篇和外篇。外篇研究《红楼梦》的作者的生平、思想、材料原型、成书过程、版本等;内篇研究《红楼梦》作品本身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结构艺术、描写技巧、思想价值、文学价值、社会价值等。当代研究情况介绍戴不凡、刘心武等两个代表性的观点。4.课文前的情节: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去世,林黛玉无依无靠,于是投奔到贾府,到外婆家来寄居。在全文的地位: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在全书中具有总纲和序幕的作用。借林黛玉的眼睛,让贾府中的主要人物都出场。二.人物表:宁国府荣国府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薛姨妈薛宝钗贾代化贾代善(史太君:贾母)妹贾敷贾敬贾赫贾政妹贾敏(刑夫人)(王夫人)(林如海)贾珍惜春侄女贾琏迎春贾珠元春宝玉探春林黛玉贾蓉(王熙凤)(李纨)(王妃)(秦可卿)三.标节码(共16段),理清全文的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6)林黛玉进贾府之门;第二部分:(7-12)林黛玉拜见两位舅舅(舅母);第三部分:(13-16)贾宝玉出场。四.人物形象分析王熙凤:1.王熙凤的出场这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她的出场有何不同凡响的地方?[先声夺人,或者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2.这种出场方式表现出了什么?[与当时“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气氛极不协调,显得有点张狂,无礼,不守规范。]3.接着作者在王熙凤出场时马上对她的肖像进行了描写。读肖像描写部分,想想,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包含哪两个方面?各有什么特点?这些描写能够表现王熙凤的什么性格特点?[包含服饰(头饰、裙饰和服装)和容貌(眼、眉、身材、面、唇)两个方面。服饰——珠光宝气,雍容华贵;容貌——貌若天仙,满面春光。暗示了她对物质享受的无厌的追求,也暗示了她在漂亮的外表之下,掩盖着庸俗、刁钻和狡黠。(贪婪与俗气)]4.贾母(给林黛玉)对王熙凤的介绍有何特点?能够表现王熙凤的什么特点?[贾母的介绍完全是一种戏谑的口吻,一种随随便便开玩笑的口吻,完全没有一种长辈的架子和威严。表明王熙凤深得贾母的喜爱,也表明王熙凤在贾府中很有地位。]5.接下来,写王熙凤跟林黛玉见面,王熙凤的动作、语言、神态有何变化?表明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笑(赞林美貌、特意拉近亲情)拭泪(同情林的不幸)转悲为喜(贾母假嗔)表现她见风使舵,善于逢迎,工于心计,八面玲珑,一切对贾母察颜观色行事。]6.接下来的行为,请分别用三个动词来概括。分析她的真正的心理动机是什么?[询问,关照,吩咐。巴结讨好贾母,也显示自己有地位。]7.第6段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