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现代中国——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1949—至今)阶段特征现代中国政治和外交发展的三条主线:一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新中国建立初期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践踏;“文革”结束后,民主法制建设得以逐步健全与完善。二是为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方针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三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与辉煌成就。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新中国经济建设经历了两大时期:一是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8年)。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在以后的探索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曲折失误。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主要是指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事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工作提出“两弹一星”战略,文艺工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教育方面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文革”时期,由于极“左”思潮泛滥,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事业受到极大的摧残。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国民教育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知识整合】一、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1)新政协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国初期,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A、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开始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B、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C、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一届人大后,该职能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学思归纳●新中国发展的主要历史分期及其主要特征?●D、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E、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提出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含义和实践。3.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2(1)到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主要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限制利用,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2)一五计划(1953—1957年)和工业化建设的成就。(3)三大改造(1953—1956年)的完成(生产领域私有制消失,生产资产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4.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①背景: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孤立中国。②外交三大方针:(毛泽东语)A、“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C、“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①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