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定量定性定量M总总nm专题1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二单元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教学目的要求:1、知道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最简式,了解元素分析仪的工作原理。2、了解李比希提出的基团理论,体会其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的影响。3、能用1H核磁共振波谱图分析简单的同分异构体,知道核磁共振波谱法、红外光谱法、质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等用来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的方法。4、了解手性化合物、能区分出手性分子。5、认识反应机理在有机化学反应研究中的重要性,能用同位素示踪法解释简单的化学反应。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最简式的确定方法。用1H核磁共振波谱图分析简单的同分异构体。教学过程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绝大多数含有氢元素,很多有机化合物还含有氧元素、氮元素、卤族元素、硫元素、磷元素等。如何确定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一、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研究确定有机物化学式的一般步骤:确定组成的元素分子式结构式思考: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一)有机物组成元素的判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有机物燃烧。有机物燃烧的产物能给我们提供哪些有机物组成方面的信息?1、有机物通常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测定有机化合物中碳、氢元素质量分数的方法最早是由李比希于1831年提出。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氧化铜在高温下氧化有机物,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然后分别采用高氯酸镁和烧碱石棉剂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前后质量的变化获得反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中氢和碳的质量分数。,有机物完全燃烧后,各元素对应的产物为C→CO2,H→H2O,Cl→HCl某有机物完全燃烧后,若产物只有CO2和H2O,其组成元素肯定有C、H可能有O。欲判断该有机物中是否含氧元素:设有机物燃烧后CO2中碳元素的质量为m(C),H2O中氢元素质量为m(H)。若m(有机物)>m(C)+m(H)→有机物中含有氧元素m(有机物)=m(C)+m(H)→有机物中不含氧元素2、确定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氮、氯、溴、硫等元素的方法:钠融法。氮、氯、溴、硫等元素分别以氰化钠、氯化钠、溴化钠、硫化钠等的形式存在,再用无机定性分析法测定。3、确定卤素存在的方法:铜丝燃烧法。火焰为绿色。介绍:元素分析仪的工作原理。(二)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1.标态密度法: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求算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M=22.4×ρ2.相对密度法:根据气体A相对于气体B的相对密度,求算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MA=D×MB3.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用心爱心专心(三)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1.直接法(物质的量法)直接求算出1mol有机物中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即可确定分子式。例1:已知某烃0.5mol完全燃烧时生成水36g,二氧化碳66g,求该烃的分子式。2.最简式法:最简式又称实验式,指有机物中所含元素原子个数的最简整数比。与分子式在数值上相差n倍根据有机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或元素的质量比),求出该有机物的最简式,再根据其相对分子质量求n的值,即可确定分子式。例2、实验测得某碳氢化合物A中含碳80%,含氢20%,又测得该化合物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5。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二、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原子主要通过共价键结合在一起。分子中的原子之间可能存在多种结合方式或连接顺序,这些不同导致了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有时结构上的细微变化会导致性质上的巨大差别,甚至截然不同。1、介绍:德国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对“基团”概念的贡献1832年和维勒合作提出“基团论”:有机化合物由“基”组成,这类稳定的“基”是有机化合物的基础。1838年李比希还提出了“基”的定义基与“根”的区别基团应是中性基团,不带电荷,必有某原子含有未成对电子,不可以独立存在。“根”带有电荷的原子团,可以在溶液中独立存在。练习:—OH,OH—的电子式。有机物中的“基”包括两类,一类是烃基,另一类是官能团。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所剩余的部分叫做烃基(如甲基、亚甲基),一般用-R表示,官能团决定着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是有机化学重要的分类依据。2、氢核磁共振谱法(1H-NMR)的(1)作用:测定有机物分子中等效氢原子的类型和数目。(2)原理: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