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考语文《短文三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了解三位作者的有关知识,了解随笔的基本文体特点与风格。理清文章思路,从而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领悟文章语言美和哲理美,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了解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受到课文对生命、对人生感悟的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路方法:这篇文文包括三篇短文,其中第二篇只是几个片段,第三篇只是一篇文章的一部分,教学时,可以把第一篇作为重点,后两篇次之。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在中国,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在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这说明现代的人越来越脆弱,对生命轻视。那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呢?又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呢?那就让我们从《短文三篇》中寻找答案。《热爱生命》一、作者介绍:蒙田(1533—1592),法国思想家、散文家。加斯科涅郡人,出身于新贵族,祖上是波尔多的富商。蒙田曾当过15年文官,后辞官回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但是他也喜欢出游,曾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国,留意各地人情风俗。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写成《随笔集》(或译《随感录》)2卷,于1580年出版。二、文体常识随笔,是散文中特殊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是一个新观点三、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第一段:从“度日”谈起,阐释了对生命的认识,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第二段:过渡,导出第三段。第三段:揭示生的本质即死,表达更加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四、分析鉴赏:1、作者要谈“热爱生命”,为什么开头却从“度日”说起?明确:“生命”对人是公平的,人人都有,又和“度日”呀,“光阴”呀,密不可分,但是,面对这一个简单的问题,作者深知不同人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态度。从这入手,会使人感觉:浅显、熟悉、亲切,其后就会自然的一步步的接受作者的观点。2、作者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格言:“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作者对这句话没有作任何评论,他引用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明确:说明随便打发时光的人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哲人”,而是真正的“糊涂人”。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来世,不在于任何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在于生命本身。3、作者蒙田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明确:他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是因为认识到了“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4、享受生活也要讲究方法,作者在第三段是告诉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享受生活呢?明确:抓紧时间,有效利用时间,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享受生活。五、问题探究1、文章中说:“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明确:意思是说,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2、“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明确: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著名人物都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导入(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主题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听这首歌可以想象到成片的芦苇独守江边,在风中摇曳。那瘦瘦的筋骨,青青的枝叶,肆无忌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