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课题:科目:语文班级:课时:计划3课时教师:单位:景洪市第四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它讲述的是孟子围绕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困惑,以形象的比喻分析其“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加不多”的具体措施。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言语艺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对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对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并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等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其中“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唯有如此,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做到“透彻、清晰、深刻”。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2.研读文本,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理清文脉,理解孟子的“王道”主张。3.合作探究,涵泳体味,分析人物的观点和情感,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4.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5.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三、学生特征分析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立足文本,读出“三味”。“读书读人读生活,品词品文品人生”,读而品之,品读出语言味、文学味、人文味,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精义所在。而读和品的对象与基础都是文本,语文教学的互动文化——“人本对话”,若淡化或脱离了文本就难免误读和浮躁。2.突出主体性,保证主导性。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更多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第一段为切入口质疑解疑活化文本、激活思维,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兼具,正是“授之以渔”,实现了由教读到自读的过渡。七段中其余六段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诵读感悟,再展示探究成果,教师规正其探究方向,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生成和深化。3鉴赏品味,孟子其文的尺幅兴波,精神的烛照千古,保证了鉴赏活动与读法指导的相得相融,人文经典与时代脉搏的宏音共振,再加上从导入到结语都注重文学性与逻辑性并重,学生可以充分感受语言美、结构美、情韵美、思想美,熟习文言读法,提高语文素养,有兴趣也有底气来面对以后的自主学习。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他有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主张行“王道”,施仁政;他慧眼如炬,善于攻心,比喻排比,论辩跌宕生姿。他,就是孟子。他的思想穿越时空,至今散发着智慧的芬芳。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学生倾听和回忆以前学过的孟子的相关文章。设置情境导入课文。势,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此文是不是也具有孟子文章的一贯特点呢?它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呢?(二)、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学派继承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