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9《劝学》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深刻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教学重点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深刻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音正字;3、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4、翻译课文。一、导入1、简介作者(见《优化设计》第58页)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二、整体感知1、朗读全文。(或者放录音,学生听读,正音)2、找出有哲理的句子。三、疏通文意1、学生再读课文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疏通文意。四、古汉语知识归纳分类进行归纳:通假字、古今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又;暴—曝,曝晒)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知—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性,本性,天生的资质)(二)一词多义(1)青,取之于蓝(从)佛印绝类弥勒(非常,很)1、于而青于蓝(比)2、绝善假于物也(对)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三)一词多义(2)3、生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本性,天生的资质)蛟龙生焉(动词,生长)吾尝跂而望矣(动词,看)4、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的十五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动词,希望、盼望)(四)古今异义1、金就砺则利古:泛指所有金属今:专指黄金(词义缩小)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古:托身、安身今:把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3、蚓无爪牙之利古:鸟兽的爪和牙齿今:帮凶、走狗(五)特殊句式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否定判断句)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省略句“以之为”)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倒装句状语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倒装句定语后置)五、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及抽查背诵二、理清思路1、学生朗读课文2、理清思路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分论点论证方法1、学习的意义比喻2、学习的作用比喻3、学习的方法、态度比喻本文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然后从三个方面展开议论:(1)学习的意义(2)学习的作用(3)学习的方法、态度,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三、学习比喻论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法1、研读第二段(1)提出中心论点以后,作者一连用了五个比喻句,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2)这些比喻句是证明“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3)这里连用五个比喻句说明学习的意义,你觉得罗嗦吗?为什么?——不罗嗦。是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直木“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在比喻说理的基础上,直接阐发道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也就是说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重要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这就是第一段比喻论证的使用。(4)学生再读第二段。2、研读第三段(1)我国古代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