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及重点文题举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很多年前,一个小小地区里的人没有一个不先天口吃,走起路来没有一个不跛脚,更奇怪的是,这两种缺点竟被视为才能。一个外地人不瘸不拐地走来走去,本以为这儿的居民定会羡慕他的走法,谁知当地人见后捧腹大笑,急切地喊着:“快教这位外地人怎样正确走路吧!”这位外地人认为有责任驳斥他们:“不是我错,是你们又瘸又拐。”他高呼:“你们必须改变这种不好的习惯!”当地人一听他说话意然不口吃,都哄起来,吼道:“他这样说话太丢脸了!快教他怎么说话吧!”外地人发誓要改变这些人走路和说话的方式,却没有想到,他走遍这一地区,竟受尽讥笑和嘲讽。(《世界著名寓言一百篇》略有改动)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命题意图当今世界,已不再是个体孤立奋战的所在,而是一个祸福相随、休戚相连的共同体。全球一体化的格局,地球村的概念,无一不要求各个国家、民族、地区、团体,打破一直以来的观念阻隔,消除偏见,彼此尊重,携手共赢。材料中的当地人和外地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以自己的习惯、好恶作为评判是非对错的价值标准,试图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对方,并改变对方,所以注定最后互相嘲笑,彼此隔膜。这个材料,可以从“偏见”、“尊重”、“宽容”、“理解”、“习惯”、“隔阂”、“角度”、“是非对错的相对性”等方面立意,较为开放。无论选取那个角度来写,都可以从分析材料入手,在材料与论点之间达起贯通之桥,就不会给人以偏离题意的误解。文体以议论文为宜,因为材料中隐藏着一些论点,方便论证,如果写成记叙文,有简单诠释之嫌。从国际交往的时事中选取论据,比如消除种族隔离,反对霸权主义,增进国际交往,推进互利互信,等等,这样会比较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时事论据缺乏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尊重、宽容来谈,既亲切平易,也较容易把握。优秀作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曲靖一中李碧莹世界,你是否听见?悠扬的歌声缓缓进入耳际,火树银花映衬着耀眼的鸟巢,2008年8月8日的夜晚,北京成了所有人瞩目的焦点。盛装的武士,一如穿越千年,回到了春秋战国;凯旋的士兵,放下戈戟,持卮盛酒,击缶而歌,缶声击起,响彻天宇,仿佛在传达一个名族如雷的心跳,糅合了力与美的激昂,震人心魄;头戴羽冠,手捧竹简,宽摆罗袖,长袍飘逸,墨色氲氤,仔细聆听,温文儒雅的士子在高声吟诵一个民族的包容大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世界,你是否看见?那一张洁白而柔软的宣纸,历经浆淋蒸漂三十多道工艺飘然出世。雕版工人手持刻刀,一横一竖,无不慎重而极尽精巧。书卷既成,编订整齐,散发着淡淡墨香,沉甸厚重。轻轻打开书页,掷地有声的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一个精巧的汉字传承了千年的历史,也传承着一种胸怀,仿若与天同寿。美人如花,面覆额黄,腮点桃花,谁持伊人的手写下了那些锦绣诗词?红唇柳依,长安的夜是不歇的,她敞开怀抱,拥抱着来自四面的宾客:新罗,东瀛,高丽,大食,天竺,波斯……长安以它独特的包容张力融合了各方民族的文化,奏出了大唐的华美乐章。世界,你是否知道?二千多年前,当大地沉睡在一片蒙眛之中时,华夏沃土出现了一位长者,巾帕束发,手持拄杖,胸怀抱负,周游列国。他以“仁者爱人”的态度处世待人,他以“和而不同”的情怀遍开私学,广收门人,招纳天下可塑之才,传播治世之道。人们永远记得,他开启了那扇华夏文明的窗,以广博的知识、包容的胸襟,引领了博大文化的诞生。世界,你是否记得?辉煌记忆收束之后这块土地再一次的沦落、蒙昧与沉寂,我们忘了那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忘了倾听远方来者的意见,忘了看看外面世界如何的变迁、怎样的精彩,忘了领略我们之外的腾飞与超越了。东方的雄狮沉眠了,不复昔日的力量与精神,闭关锁国,伏身于狭窄的自我世界里骄傲自大。当我们对世界心存偏见,当世界对我们心存偏见,当我们失去了远方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