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一课时)授课班级:高一(3)班上课时间:12-22任课教师:曾丽观●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左传》相关知识。2、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3、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及文章的结构。二、能力目标: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2、培养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三、情感德育目标: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为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教学难点:对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的把握。●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字词句。3、问答法,设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课外拓展,增加《左传》的相关课外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学生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一、导入: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出现的英雄人物多得不可胜数,比如屈原、岳飞、林则徐等等,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你们心目中的英雄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概括:英雄一定要具有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顾全大局、爱国的精神。我们今天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中塑造的烛之武算不算得上英雄呢?二、《左传》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作。它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它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如民重于天、民重于君、民为邦本的思想,主要艺术成就:长于叙事,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善于写人,工于记言。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就会感受到它的这一特点。三、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用心爱心专心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四、整体感知:1、听读全文,纠正读音:氾(fàn)南佚(yì)之狐阙(jué)秦缒(zhuì)秦伯说(yuè)逢(páng)孙夫(fú)晋戍(shù)2、齐读课文,给2分钟时间圈点勾画有疑难的字词句。五、进入主题:1、分析第一段,思考:晋为何要联合秦来攻打郑?秦与郑有没有存在实质的矛盾?(问题较为简单,可课内找)抓本段重点实词:军(名作动,驻军)贰(从属二主),虚词:以(因为)特殊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介宾短语后置)2、第二段分析,思考:烛之武是如何出场的?面对郑伯的请求,烛之武有没有立刻答应?为什么?明确:通过佚之狐的推荐出场,出场后并没有立即答应,因为年轻时没有得到重用。本段重点实词:师(军队)从(听从)辞(多义词,推辞)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虚词:之已(同“矣”)犹(尚且)特殊句式:辞曰:“------”(省略句,省主语烛之武)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宾短语后置)3、第三段分析,朗读、思考:烛之武如何说服秦君?(提出几点让秦君退师的理由)——重点段落,重点分析。明确:烛之武从一开始阐述,就以站在秦国这边为立场,丝毫不涉及攻郑对郑国造成的后果,而是阐明攻郑后,对秦国的利害关系,提出三点退军理由:亡郑利晋伐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本段重点实词:鄙(多义词,意动,以-------为边邑)陪(增加)厚(形容词作动词,增加)薄(形容词作动词,消损)行李(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出行的人,今义为出门所带的包裹)共(通假“供”,供给)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为(给予)东(向东,名词作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