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盐城市艺术类考生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大丰市第二中学设计人胡云祥审核唐蔚新专题复习(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二.重点、难点1.重点:历史上关于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重要思想和重要事件。2.难点:对于有关和谐思想的理解和认识;知识的迁移和综合。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知识整合一.基础知识(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剥削压迫人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孟子主张施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墨子的“兼爱”思想,提出不分“王公大臣”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即爱一切人。4.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励精图治,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二)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1.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2.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垦造成环境破坏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环境破坏的状况有所缓解。原因:中原战乱,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4.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圩田更加普遍。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破坏5.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激增,与水争地的现象更加普遍,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显露并激化6.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我们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近代农民阶级建立“大同”社会的主张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虽然这是空想,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建立大同社会的理想。(四)1957年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地反映在各个方面。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必须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科学论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还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二.我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一)理解:所谓治世或盛世,只是相对来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但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这些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我国古代的盛世或治世主要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周武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1.贞观之治①原因:a.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历史原因)b.唐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根本原因)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主观原因)d.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原因)②表现: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政治上采用隋朝三省六部制;文化教育上推行隋朝科举制;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从而使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③措施(唐太宗的主要政绩):a.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b.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c.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④影响: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其政治经济、用人制度和民族政策一直影响到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为唐朝的持续发展和“开元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⑤评价: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贞观之治的政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并不能改变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