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引言分析本章引言分为三段,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概括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第一段,介绍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以后,极力破坏民主共和制度,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维护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同袁世凯、段祺瑞等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进行了一系列斗争,结果都失败了。第二段,指出了帝国主义列强利用中国政局的动荡,加紧侵略中国。俄国对外蒙古、英国对西藏、日本对山东的侵略尤为严重。第三段,叙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使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一个短暂的发展机会。无产阶级队伍随之壮大,这就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二十一条”。五九国耻。中华革命党。护国运动和洪宪帝制的破产。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袁世凯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想在中国建立共和国的主张未能实现。通过对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复辟、践踏民主共和、镇压民主革命的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动性。通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等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是进步、正义的,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与资产阶级革命派二次革命失败来分析认识其原因,总结教训,从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论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袁世凯专权和袁世凯称帝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的能力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学法指导方面:本节内容可以从两条线索去掌握。第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对内加紧专制独裁、复辟帝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最终走向失败。第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袁世凯的认识逐步清醒,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反对专制、独裁、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通过引导,训练学生自己理出历史线索和知识结构。充分运用本节教材中的人物插图、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学要点一、袁世凯专权1.政治:控制内阁2.军事:削弱革命军二、二次革命(1913年)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2.宋教仁案3.善后大借款4.二次革命的发动与失败三、袁世凯称帝1.袁世凯窃取正式大总统2.袁世凯独裁3.袁世凯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4.袁世凯称帝四、护国运动1.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讨袁2.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3.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本课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重点分析:①袁世凯复辟帝制是重点。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打着民主共和的招牌,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则卖国、投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地实现了帝制复辟。②护国运动。这是一场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了全国性的斗争高潮,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确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本课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难点分析: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是难点。袁世凯建立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主权,是大地主、封建买办势力的代表,是清王朝灭亡后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又一个工具。导入新课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应再次强调: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