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唐诗过后是宋词教学目标1、通过语句品味把握作者对流行歌曲和当代诗歌的认识观点。2、学习作者以文化传承与汲取精华、创新发展的角度解读文化现象的思维方式。3、品味、借鉴本文旁征博引、形象诙谐的语言特点。说明:葛兆光的《唐诗过后是宋词》以开放的心态平等看待流行歌曲和当代诗歌,对两者的关系与现状有独到的认识和分析。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文化的制约与创造”,而高二下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的层次分析和语言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从历史传承与汲取精华、创新发展的角度来解读社会文化现象的,以提升对同类问题的思辨能力。此外,本文旁征博引,显示出作者作为著名学者的丰厚底蕴,兼之语言形象、诙谐,容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在写作手法上也有值得效法之处。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语句品味把握作者对流行歌曲和当代诗歌的认识观点;领会作者从文化传承与汲取精华、创新发展的角度解读文化现象的思维方式;品味本文旁征博引、形象诙谐的语言特点。2、难点:以文化传承与汲取精华、创新发展的视角自主解读文化现象;借鉴本文旁征博引、形象诙谐的语言特点。说明:本文看似观点鲜明,但由于大量运用类比和比喻手法,且有旁征博引的特点,因此在某些语句的理解上还存在障碍,需要反复品味。另外,本文见解独到、旁征博引、形象诙谐等优点十分显著,最大的难点不在欣赏,而在学习与迁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课前预习布置预习:1、文章以空行为标志分成三个部分,请分别为三部分拟小标题。2、划出文中所引用、化用的诗文典故,并通过查资料等方式自主理解。1、通读全文,分别为三部分拟小标题。2、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并理解文中所引用、化用的诗文典故的含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为文意的理解扫除障碍,暗含层次梳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本文旁征博引的语言特点,加强文学积累。整体把握1、提问:文题“唐诗过后是宋词”有何意味?比较:唐诗过后是宋词。唐诗过后是宋词!唐诗过后是宋词?如果要在文题后加一个标点符号,哪一个更合适?说说你的理由。2、预习作业反馈:分小组交流1、速读课文,思考并概括作答。2、(1)分小组交流各自所拟的小标题,并说明理由或自我点评。(2)同学互评,推选小组最佳。(3)全班交流,推选班级最佳,结合课文的层次分析和对文题的理解其实就是对本文论题与主旨的理解,题为“唐诗过后是宋词”,实则议的是“‘诗’的时代是否让位给‘歌’的时代”,最后得出结论:如今是一个“既没有了唐诗又还没等到宋词的时代”。这一问题的思考,不仅能启迪用心爱心专心小标题,选出小组最佳并加以评析,最终通过全班交流评选出班级最佳。小标题的点评必然联系到课文的层次分析和语言分析:既要对行文层次内容把握准确;又要尽可能符合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语言分析总结评价的标准。学生整体把握文意,而且有助于理解文章类比的手法和历史发展观的思想。而小标题的交流不仅是对预习作业的反馈,更进一步帮助学生区分文章的三个层次,理清文脉,还暗含了文章语言风格特点的把握,为下一环节作铺垫。重点突破提问:具体来说,作者对流行歌曲和当代诗歌各有怎样的形容和评价?圈划出你认为形容得最妙和评价得最妙的词句,朗读给同学听,并说明喜欢的理由。此处或可请同学穿插诗文典故的阐释,以此帮助深入理解和欣赏。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对关键的语句进行圈划、品读。2、佳句朗读,交流感受、欣赏评价。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形容描摹文字中感性的形象美与评价议论文字中理性的哲理美。而语言的品味,尤其是诙谐语气的感受离不开朗读。能力迁移片断作文(2选1):1、本文作者从文化传承与汲取精华、创新发展的角度解读流行歌曲的崛起现象,耐人寻味。其实,当今许多的文化现象亦可作如是观,你能举例说明吗?(可以讨论影视圈、文坛、艺术界乃至于城市建设中的热点现象,也可以就某些影片、电视剧、作家作品等等发表意见。)2、你是否认同作者对流行歌曲和当代诗歌的看法?请谈谈你的意见。1、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与思考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