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文章说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琴,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回味。由于古今中外词义和句式的差异,课文通过注释和译文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对照译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4.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教学准备:《高山流水》乐曲。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1977年,美国发射了一艘“旅行者号”无人宇宙飞船,它的任务就是去茫茫宇宙寻找外星人。飞船上有一张金唱片,一直在太空中循环播放,它记录了地球上的各种信息,为的就是吸引外星友人,其中就有一首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那么“高山流水”究竟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为什么能名扬海外,流芳百世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高山流水》。(揭示课题)2.课前大家预习了《高山流水》这一课,会读吗?再次放声自由读古文。二、反复朗读、读通课文1.师:高山流水不仅是一个成语,也是一曲古筝曲曲名,这段音乐中还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想一想课文讲了谁和谁的什么故事?(俞伯牙、钟子期)2.古文讲究节奏美。请你再读一读,试着读出节奏来。3.教师指导朗读:难句指导: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三、学习古文1.回顾学习古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每一句;联系译文矫正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同学交流讨论。2.用上述方法学生个体自学古文。3.小组合作学习。4.大组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上《高山流水》把主要内容说一说。(俞伯牙通过一曲高山流水遇到了知音钟子期。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四、研读课文,批文入情1.为什么人们把钟子期称为俞伯牙的知音?从文中找一找有关语句说一说。俞伯牙钟子期1志在高山若泰山志在江河若江河2.琴声变幻无穷,钟子期竟能感应得丝毫不差,俞伯牙听了钟子期的话后怎么感叹?这里有三个句式,能选择一个说一说吗?说话:①俞伯牙叹道:“。”②“。”俞伯牙叹道,“。”③“。”俞伯牙叹道。3.拓展想象:师:如此看来,音乐不只是一种音符,而且还是解读心灵的语言,伯牙的音乐多么美妙,多么让人陶醉。孩子们,闭上眼睛,走近伯牙,咱们再来静静聍听他的高山流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可选择其中的词语说一说。(风平浪静气势磅礴烟波浩渺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1)当伯牙弹到“志在高山”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当伯牙弹到“志在流水”时,你又仿佛看到什么?(2)仿着句子把它写下来。(学生边听边写)当伯牙再一次抚琴而奏,弹到志在时,子期地说:“。”(你的体会太真切了,你也是伯牙的知音。你懂我。)当伯牙再一次抚琴而奏,弹到志在时,子期地说:“。”(你懂我心声,我要永远向你倾诉。)4.小结:一次巧遇,却一见如故,他们两人成了好朋友,并约定来年在此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左等右等,始终不见子期的身影,他心急如焚,等来的却是他的父亲,他失约了吗?(没有)(是因病去世了)他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好地听先生的琴声。他真的失约了吗?总结:活着信守诺言,而去世了也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还要来相会,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友谊!琴虽无言,而心却相通。一个善弹琴,一个则善听琴,两颗心能够这样地沟通,的确是一种难得的友谊,这真是难得的“知音”啊!所以当他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