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材分析:《大禹治水》是一个神话故事,歌颂了大禹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神话故事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但对于大禹这个人物形象学生会普遍感到陌生。因此,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充分搜集大禹的资料进行交流,并以手抄报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增进了对人物的了解的基础上再学习课文感受大禹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师:同学们我们对大禹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相信许多人都被大禹感动着,有兴趣再来走近这个人物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板书:大禹治水)。教师指读“治”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教师提示“筑起高高的台子把水挡住,就是‘治’”。师: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质疑“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大禹是怎样治住水的?”。师:“那就赶快来读读这个故事吧。”二、重难点及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学习本课会写字,工整书写。利用造字法识字。例如:“但”是形声字,左边单立人右边是旦。“淹”是形声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也念奄。“引”是会意字,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古代弓的样子,拉开弓弦古代就叫引弓,所以拉弓为引。“代”也是形声字。编顺口溜记字。例如:“治”筑高台,治洪水。教学“洪”可变顺口溜:水共来既为洪。归类书写。例如:除了“引”其他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找易错笔画,规范书写。例如“引”的一竖要写的与左边等高。“代”不要丢了上面的“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抓住词语“滔滔”的洪水,写出了洪水很大;“冲倒”了房屋,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治水时他们“不辞辛苦”“日夜苦干”,教学“不辞辛苦”时可以把词分解来理解“辞”是推辞、拒绝,“辛劳”是辛苦、劳累,“不辞辛劳”就是不怕辛苦和劳累。“日夜苦干”就是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在拼命干活。并让学生想像大禹会怎样“不辞辛劳”来体会大禹的敬业。“世代相传”是世世代代被人传诵,体现了人们对大禹高度的赞扬。抓住重点句子a.“有一次,天下着大雨,大禹带着治水的队伍路过家门,听见儿子在家里啼哭,他的心被牵动了。”(这句话写出了大禹为了治水,久别家乡,再次回到家乡之后的心情。学生通过想象大禹在家门口听到儿子啼哭时的心情,感受大禹对家的爱与牵挂。)b.“他多想进去看看可爱的儿子。”(大禹心中十分牵挂自己的儿子,但为了治水又不能回家看望,心里十分矛盾。为使学生明白大禹心情的复杂,可以让学生想像一下大禹的表情动作,想像别人会怎样对他进行劝说,感受大禹此刻的心情。)c.“他毅然转过身,带领治水的人们,顶风冒雨上路了。”(“毅然”的意思是坚决地、毫不犹豫的。了解毅然的意思之后,让学生做个毅然转身的动作,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坚决。联系大禹对家的牵挂和此时的坚决从而感受大禹的舍小家顾大家。)13.读议结合,“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一次也没进去看一看。他的儿子十岁多了还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大禹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更加体现了大禹的敬业,舍己为公。教学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学习大禹的高贵品质。)三、指导朗读1.教师范读与学生练读结合。例如:第一自然段感受洪水凶猛。出示洪水泛滥的录像,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有没有读出洪水的凶猛,怎么读出来的?学生明确注意重点词“滔滔、冲倒”的重读;“无家可归”读慢点。教师继续指示:可以边读边想像画面。学生练读。指名读。2.想象读。例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有一次,天下着大雨,大禹带着治水的队伍路过家门,听见儿子在家里啼哭,他的心被牵动了。他多想进去看看可爱的儿子。”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大禹对家的牵挂以及为了治水不能回家的矛盾心理。设计:师:“大禹雨中路过家门口,他多想回家去看看……”学生齐读:“有一次,天下着大雨,大禹带着治水的队伍路过家门,听见儿子在家里啼哭,他的心被牵动了。他多想进去看看可爱的儿子。”师:“孩子的哭声把它的心牵动着,他真想去哄哄自己正在啼哭的儿子……”学生再齐读:“有一次,天下着大雨,大禹带着治水的队伍路过家门,听见儿子在家里啼哭,他的心被牵动了。他多想进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