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杨家坪中学市级骨干教师示范课语文-文言文翻译训练教案华东师大版一、翻译方法(一)运用六字诀1、增(单变双)2、补(省略句)3、留(专名术语)4、删(助词衬字)5、换(用法变化)6、调(倒装句)(二)掌握直意法1、直译根据句中语言环境和语法结构,落实每一个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译准每一种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一字一字译)2、意译根据原文大意,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乞骸骨、山陵崩……(三)抓住得分点1、实词:(1)通假字(2)活用词(3)古今异义词(4)多义词2、虚词:(1)而(2)乎(3)其(4)且(5)所(6)为(7)焉(8)也(9)以(10)因(11)于(12)则(13)者(14)之(15)与(16)何(17)乃(18)若3、特殊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倒装句(宾前置、谓前置、定后置、状后置——介词结构后置)(4)省略句(省主、谓、宾、兼、介)4、固定句式:(1)有以、无以(2)有所、无所(3)如何、奈何、若何、如……何、奈……何(4)是故、是以(5)所以(6)不亦……乎(7)何……为、何……焉为(8)庸……乎、其……乎(9)得无……乎、无乃……乎(10)……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11)孰与、与……孰、孰若(12)然则(13)有……者二、翻译练习(例文:方山子传)(一)解题路径1、通过审读第3题,预见内容。2、通过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3、通过完成第3题,把握内容切入点:与原文对照,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否一致。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方山子并不是姓方名山子,而是姓陈名慥字季常,因为他所戴的帽子,帽顶呈方形高高耸起,很像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所以人们称他为方山子。B.方山子从小仰慕游侠朱家、郭解的人品,因此一心想当游侠来“驰骋当世”,但是始终没有机会,因而心灰意冷,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不再与世人交往了。C.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方山子蔑视富贵的精神的赞扬,以及对他的隐居生活的向往,暗含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当时被贬官的心境是一致的。D.本文写游侠使人感到豪气逼人,写隐居让人觉得沉静如水,人物面貌毕肖神似,表现出作者描写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二)分组出题1、月下狼人组、光之翼组、六小福组、德玛西亚组各出一句文言翻译得分点标注题注:(1)该句翻译满分为5分(2)标出该句得分点(3)说明理由得分点标准:(1)恰当(能检验学到的文言知识和获得的翻译能力)(2)适量(与分值相当)(3)适度(难易得当)2、地平线组、拾柒组、圣斗羊组各出一句文言翻译题,SixGod组出两句注:(1)该句翻译满分为5分(2)该句不标得分点(但本小组自己要掌握本句的得分点)(三)小组讨论出题(得分点题、翻译题)、评价、翻译、打分(四)小组答辩选出得分点标注得分最高和最低组、句子翻译得分最高和最低组进行。三、作业1、整理好本堂课笔记2、翻译《方山子传》前四段中任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