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苏教版必修2[德]海因里希·伯尔教学目标:1、读懂小说,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拿出来,和同学、老师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试图理解小说作者的叙事意图——他讲了个什么故事。2、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励志图强的情感。教学重点: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战争的本质根源。教学难点: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教学过程:一、基础过关(一)正音窗帷(wéi)粗犷(guǎng)胡子茬(chá)腓特烈(féi)憎恶(zēnɡ)甲胄(zhòu)搪瓷(tánɡ)(二)作者介绍海因利希•伯尔1、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一个雕刻家家庭。2、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后被俘入战俘营。3、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4、被称为“德国的良心”,1985年去世,联邦总统亲自抬棺为他送行。5、他把德国人的灵魂从俾斯麦和希特勒的阴影里解救出来。二、研习文本1、我们先按照传统小说的阅读方式,来梳理一下小说的大致情节。复述小结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地点:战地医院。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情节:“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2、谈谈你读了这篇小说后的第一感觉:难?易?小说很高明?哪些地方看不明白?……(学生自由发言)在阅读过程中,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明白?和同学、老师交流,看看在相互的帮助和启发下我们是不是能够理解小说作者的叙事意图。3、问题探究(1)“我”为什么觉得炮声优雅?这种欣赏口味说明了什么?明确:暗讽人们从小所受的战争教育。(2)看到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时候,“我”有什么想法?明确:“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纪念碑上,校史上也将有我的名字。可是纪念碑又哪都能领到,按一个格式成批生产,崇高的意思被这种机械复制消解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而阵亡,是因为战争本身荒诞无稽,毫无意义,而按批量生产的、随便从哪个中心都可以领到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并不能使死者不被忘却,相反,它们的存在仅仅证实着生命的毫无价值,牺牲的毫无价值。(3)为什么反复出现画上的人的名字?画上都是些什么人?小说里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环境?明确:(补充:美狄亚:希腊戏剧中的复仇女神形象,为了爱情杀死了自己的弟弟,背叛了自己的父亲和祖国,后来又为报复丈夫的不忠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老弗里茨:使普鲁士变为专制主义军事大国的人。尼采:他的超人哲学,权利意志论,通常被认为是法西斯思想的温床。)充满了对战争的渲染和鼓动,是尚武的、暴力的、仇视的、血腥的。用那么多笔墨写环境说明了环境造就这样的人、这样的时代。这些画、纪念碑对“我”以及所有在学校里的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4)在众多的证据下,“我”为什么对自己的母校不敢确认?明确:①从生理上看:他的伤势太重,有可能是神志不清而产生的幻觉,不能确认。②从心理上看:他不敢面对过去,不敢面对或正视他所曾经拥有的健全。(提示:关于学校的改变,建议大家关注一个细节,第46节,这个还留有痕迹的十字架的印子使“我”在短短的一秒之间突然回忆起来的,也是确认这是我的母校的一个部分。他们是谁?为什么拿走了十字架,对印痕是“盛怒之下”重新刷了一遍,又“咒骂”了一顿,直至无计可施才罢休?)背景资料:二次大战期间,身为“纳粹党全部文化哲学教导事务领袖私人代表”的罗森贝格为“德国总教会”拟定了“三十点纲领”纲领规定德国境内的全部教会都是“民族性教会”,必须根绝“各种异己的外来的基督教信仰”,停止出版和传播《圣经》,从供坛上清除一切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