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导论·4第一页,共八十一页。他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第三页,共八十一页。礼—德—儒家—主法—刑—法家—辅儒学是以德化为中心的关于礼、乐、文教的学术,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正统地位,是传统文化的主干。第四页,共八十一页。儒—儒学—儒家儒,《说文·人部》:“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需,章太炎说是儒的本字。为求雨的巫师。儒是起源于殷周时期操持礼仪的巫祝史宗一类文化人。第五页,共八十一页。一、儒家之前的“儒”(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建立之前,有“儒”,这是儒家的源头。《周礼·天官》:“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者,诸侯有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论语》中说:“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说明在孔子儒家学派建立以前,就已经有“儒”。马王堆帛书《易传》引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第六页,共八十一页。儒是士的一种,是“以礼乐知识为贵族富人相礼的士”。但儒不同于一般的士,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新士,儒凭借所掌握的礼乐知识替贵族富人相礼为生。墨子早年曾“学儒之业”。孔子是将“儒”提升的关键人物。孔子:“吾求其德而已。”邢昺:“儒者,柔也。能以德柔服人也。”《法言》:“通天地人曰儒。”第七页,共八十一页。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后的“儒”和以前的“儒”有何不同?一是注重礼—人间秩序:从家族—社会—国家二是知识层次上的变化:仁学三是人生观上的变化:把个人的道德完善和治国安民的抱负、理想联系起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八页,共八十一页。家——国礼——法秩序从家、家族扩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有秩序——男女有别上下有序第九页,共八十一页。二、儒家的共性孔子是儒家的代表,儒学的创始人。其后,不同时代,有众多儒家出现,儒学也出现众多的学派。《七略》:“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第十页,共八十一页。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归纳起来,儒家有下面一些共性:(1)以孔子为共同的思想宗祖。(2)有共同学习和遵循的经典。“五经”、“四书”(3)提倡礼教,强调人伦,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十三经第十一页,共八十一页。(4)以仁义等为主要道德归规范。“三纲五常”(5)憧憬圣人为帝王的三代,主张仁政,提倡圣王之治。“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内圣外王”。(6)助人君明教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隐遁。儒生、儒将、儒医、儒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第十二页,共八十一页。三、儒家的学术传统儒家不同于其他学派的一个特点,是解释和阐发其所尊奉的经典即“四书”、“五经”——经学。儒学以解释其尊奉的经书为任务,这种传统始于孔子。孔子编纂《诗》、《书》、《礼》、《乐》、《易》,晚年又编修鲁国史书《春秋》,从而为儒学创建了基础。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也都是以阐发儒家经书和孔子学说为己任的。第十三页,共八十一页。后代儒家学者,也都是以阐发儒家经书为宗旨,以解释经书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可以说,一部儒学史,就是一部经学史。儒家的共同特点是阐发儒家经义,但由于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又分化为不同的甚至截然对立的学派。先秦儒学分为八派,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