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双相障碍的概念•掌握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掌握双相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及诊治原那么第二页,共四十二页。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双相障碍的定义、临床特征、诊治原那么难点:双相障碍的临床特征第三页,共四十二页。概述•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符合诊断标准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等病症。•抑郁发作: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病症。第四页,共四十二页。概述•双相障碍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或混合方式存在。•病症发作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诊断、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第五页,共四十二页。流行病学资料•目前,估计双相情感障碍患病率约为1%•男女患病率相近。第六页,共四十二页。病因•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双相障碍的发生都有影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目前多倾向于多基因遗传,基因的易感性起重要作用第七页,共四十二页。临床表现•起病:多为青年期•特点:抑郁发作与躁狂发作交替出现,无固定的顺序,间歇期精神状态完全正常。•首次多为抑郁发作,且一生中大局部病症是抑郁,起病相对较缓,自然病程持续6个月至1年,平均9个月。•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通常起病较急,自然病程持续数周至数月,平均3个月。第八页,共四十二页。临床表现•局部患者病程长,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或在同一发作期间呈现抑郁和躁狂的病症,或频繁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25%~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的自杀身亡,约40%的患者同时合并有物质依赖,最多为酒依赖。•局部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可自行缓解,间歇期可从数月至数年不等。第九页,共四十二页。抑郁发作•抑郁心境•兴趣缺乏•快感缺失•思维缓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第十页,共四十二页。抑郁发作•焦虑•自责自罪•自杀观念和行为•精神病性病症•躯体病症: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不适、乏力、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病症等第十一页,共四十二页。抑郁性木僵•严重的抑郁状态,精神运动性抑制严重表现•患者不语、不动、不吃、不喝•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反响,如对抚慰表现出眼神忧郁甚至落泪12第十二页,共四十二页。临床表现——躁狂发作•心境高涨:愉快、热情、乐观;愤怒、敌意、攻击行为•思维奔逸:联想加速,随境转移意念飘忽、音联意联•活动增多13第十三页,共四十二页。临床表现——躁狂发作•夸大观念和夸大妄想•睡眠需求减少•食欲增加、性欲亢进•交感神经兴奋病症14第十四页,共四十二页。心境障碍——临床表现主要临床相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新三高三高三低新三低情感高涨情感高涨情感低落情感低落或易激惹兴趣增多思维奔逸思维缓慢兴趣、愉快感丧失精力旺盛活动增多活动减少精力缺乏典型抑郁常见有“三自病症,即自责、自罪、自杀〞“三无病症,无望、〞无助、无用15第十五页,共四十二页。临床表现——双相障碍的亚型双相障碍的亚型:以目前发作类型确定目前为轻躁狂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病症的躁狂发作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病症的躁狂发作目前为轻度或中度抑郁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病症的重度抑郁发作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病症的重度抑郁发作目前为混合发作目前为缓解状态16第十六页,共四十二页。临床表现——混合发作•躁狂病症和抑郁病症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病症都很突出,给人予混合〞的感觉•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很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第十七页,共四十二页。临床表现——混合状态兼有抑郁和躁狂(或轻躁狂)病症18第十八页,共四十二页。临床表现——混合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者频繁发作,发作可以是躁狂、轻躁狂、抑郁或混合发作•每年发作至少4次以上者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