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消化与吸收第六章消化与吸收第一页,共六十七页。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直接吸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消化吸收废物排出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第一节概述第二页,共六十七页。六大营养物质六大营养物质糖、脂、蛋、水、无机盐、维生素糖、脂、蛋、水、无机盐、维生素消化消化吸收吸收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消化道平滑肌的机械收缩消化腺分泌消化酶已消化物质进入血管或淋巴管的过程第三页,共六十七页。消化系统概述消化系统概述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胃内消化小肠内的消化小肠内的消化大肠的功能大肠的功能吸收吸收第四页,共六十七页。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一般特性1.自动节律性2.伸展性大3.兴奋性较低4.具紧张性收缩5.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牵拉等刺激敏感第五页,共六十七页。〔二〕电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Rp〕特点:不稳定,-40~-80mV形成机制:K+外流、钠钾泵的生电作用第六页,共六十七页。•2.根本电节律〔慢波电位〕••1〕定义:在Rp根底上消化道平滑肌产生•的节律性自动去极化•2〕机制:肌源性活动,钠钾泵活动周期•3〕起源:纵行肌与环行肌之间•4〕作用:在此根底上激发动作电位,•并决定肌肉收缩的频率第七页,共六十七页。膜电位收缩波慢波控制动作电位的出现,后者控制肌肉的收缩第八页,共六十七页。3.动作电位:Rp—慢波电位—阈电位—Ap---肌肉收缩1〕特点:缓慢,持续时间长10~20ms2〕形成:去极相:Ca2+内流〔少Na+〕复极相:K+外流第九页,共六十七页。二、消化的神经支配中枢神经系统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肌间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消化管平滑肌消化腺消化道壁的化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第十页,共六十七页。1.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胃肠运动减弱和消化液分泌减少2.副交感神经1〕节后纤维释放ACh—胃肠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括约肌舒张2〕分布:横结肠以上是称迷走N,以下称盆神经第十一页,共六十七页。3.壁内神经丛1〕粘膜下神经丛2〕肌间神经丛包括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能完成局部反射,称肠神经系统。作用:调节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第十二页,共六十七页。第十三页,共六十七页。4(I)肌间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第十四页,共六十七页。三.胃肠激素•由存在于胃肠粘膜层内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胃肠激素的作用•1.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3.营养作用:促消化管组织代谢及生长的作用第十五页,共六十七页。激素名称分布部位及细胞主要生理作用促胃液素胃窦、十二指肠G细胞促进胃液(以盐酸为主)、胰液、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胰液素十二指肠、空肠S细胞促进胰液中水和HCO3-分泌,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肠运动缩胆囊素十二指肠、空肠细胞促进胰酶的分泌和胆囊收缩,增强小肠的运动抑胃肽十二指肠、空肠K细胞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的排空,刺激胰岛素分泌第十六页,共六十七页。〔二〕组胺•与壁细胞上的Ⅱ型受体〔H2受体〕结合,促进胃酸分泌•H2受体阻断剂:甲氰咪胍第十七页,共六十七页。口〔1〕-1(m)一.唾液〔一〕唾液的成分和作用成分:近中性、低渗、水〔99%〕、粘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作用:1.湿润口腔和溶解食物,有利于吞咽、引起味觉2.清洁和保护口腔,溶菌酶杀菌3.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4.排泄〔碘化钾、铅、汞〕〔二〕唾液分泌的调节第二节口腔内的消化第十八页,共六十七页。二、咀嚼和吞咽作用:机械性消化食物并使食物与唾液混合。〔一〕咀嚼:咀嚼是通过咀嚼肌协调而有序的舒缩活动,使下颌向上颌方向反复运动的反射性动作。第十九页,共六十七页。〔二〕吞咽吞咽分期1.口腔-咽:随意运动3.食管上段-胃:食管蠕动2.咽-食管上段:反射蠕动:消化道平滑肌顺序舒张和收缩所形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第二十页,共六十七页。第三节胃内消化胃的分区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七页。泌酸腺幽门腺贲门腺一、胃液的分泌〔一〕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粘液细胞:粘液粘液细胞:粘液壁细胞:HCl、内因子壁细胞:HCl、内因子主细胞:胃蛋白酶原主细胞: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