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共三十三页。第二页,共三十三页。心脏骤停〔cardia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完全停止,如予及时抢救,那么可能逆转而免于死亡。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心室颤抖,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持续性室速,较少见为无脉搏性电活动。第三页,共三十三页。心脏性猝死与心脏骤停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生物学功能的不可逆转的停止,而后者通过紧急治疗有逆转的可能性。第四页,共三十三页。心脏性猝死主要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冠心病:约占80%,其中75%有心肌梗死病史。心肌病:约占5-15%,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猝死的主要原因。其他: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第五页,共三十三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在此根底上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先天性畸形,炎症,夹层,心肌桥等。第六页,共三十三页。心脏猝死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自主神经张力改变AMI/OMI心室肌肥厚心肌病变结构性心电异常心脏破裂流入/出道梗阻心包填塞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心室停顿无脉性电活动第七页,共三十三页。心脏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期:前驱期终末事件开始心脏骤停生物学死亡第八页,共三十三页。第九页,共三十三页。指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心脏性猝死所定义的1小时,实质上指终末事件期的时间在1小时内。临床表现: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或眩晕、异位搏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抖。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那么绝大局部为心源性。另有局部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第十页,共三十三页。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临床表现:①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②颈、股动脉搏动消失;③呼吸断续,呈叹气样,以至停止;④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⑤心音消失。第十一页,共三十三页。第十二页,共三十三页。一.识别心脏骤停⒈意识消失。⒉颈、股动脉搏动消失。⒊呼吸呈叹气样或抽气样。⒋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⒌心音消失。第十三页,共三十三页。二、呼救第十四页,共三十三页。三.根底心肺复苏一旦确诊,可先试行捶击复律,从20~25cm高度向胸骨中下1/3段交界处捶击1~2次,局部病人瞬时复律,无效者不应继续捶击。对室速及心动过速或意识未消失者不宜进行。第十五页,共三十三页。首先摆好体位,清理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临床紧急行口对口呼吸。积极争取气管内插管,建立人工气囊挤压或呼吸机辅助呼吸给氧。两人进行心肺复苏时,应每5秒使肺扩张一次;单人同时进行口对口呼吸和胸按压时,每15秒使肺扩张两次。第十六页,共三十三页。使整个胸腔内压改变而产生抽吸作用,改善全身血流量,有利于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病人置于水平位,头部应低于心脏水平。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段1/3交界处。按压深度为胸骨压低约3~5cm,频率约80~100次/分钟,按压应规律,均匀进行。假设一人操作每按压重15次行人工呼吸2次;双人操作时,每胸外按压5次,人工呼吸1次。第十七页,共三十三页。肋骨或胸骨骨折、肋骨与肋软骨脱离、气胸、血胸、肺挫伤、肝或脾脏撕裂及脂肪栓塞等。第十八页,共三十三页。胸按压本卷须知:①按压部位不应过高或过低,也不可偏于左右二侧,切勿按压胸骨下剑突处。②按压间歇放松期,操作者的手仍放置于胸骨下半部,不离开胸壁,以免移位。③按压需均匀,有节奏进行,切忌突然急促猛击。在根底复苏术进行1分钟后,可暂停5秒钟以观察病人是否恢复,以后可每2~3分钟暂停按压观察,时间不超过5秒钟。第十九页,共三十三页。三.高级复苏⒈加强生命支持措施,与此同时仍应继续根底复苏治疗,逐步向第二阶段过渡。⒉具体措施:①气管插管;②除颤复律和〔或〕心脏起搏;③建立静脉通路。第二十页,共三十三页。四.抢救流程⒈心室颤抖与无脉搏的室性心动过速:根底心肺复苏后,待心电图示室颤或无脉搏室速时,紧急给予电除颤〔200J、200~360J〕,根据需要可电除颤3次。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三页。除颤后检查心律。①如恢复自主心律,继续监测生命体征,静脉给予药物,维持有效血压、心率、心律。假设无脉搏电活动,心室停顿见后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