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血液循环第一页,共四十七页。LOGO心血管系统第二页,共四十七页。LOGO血液循环第三页,共四十七页。LOGO第一节心脏生理第四页,共四十七页。LOGO第一节心脏生理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心肌细胞分类第五页,共四十七页。LOGO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f心室肌心脏传导通路心房肌房室延搁意义?第六页,共四十七页。LOGO心肌细胞分类第七页,共四十七页。LOGO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与形成机制特点:⑴分5个期⑵复极期长(平台期)⑶快反应细胞1.心室肌细胞(非自律细胞)形成的离子基础0期1期2期3期4期Na+快速内流K+外流K+外流和Ca++内流K+外流Na+-K+泵活动第八页,共四十七页。LOGO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与形成机制2.浦肯野细胞(自律细胞)特点:⑴分5个期⑵4期自动去极⑶快反应细胞第九页,共四十七页。LOGO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与形成机制3.窦房结p细胞(自律细胞)特点:⑴1-3期分期不明显⑵4期自动去极⑶慢反应细胞第十页,共四十七页。LOGO第一节心脏生理二.心肌生理特性1.自动节律性自律性——组织、细胞能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自律组织(细胞)——具有自律性的组织(细胞)。⑴心脏的起搏点:窦房结〔90~100次/分〕窦性心律(正常起搏点)房室交界〔40~60次/分〕浦肯野纤维〔15~40次/分〕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第十一页,共四十七页。LOGO第一节心脏生理二.心肌生理特性1.自动节律性⑵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①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结论: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越快,自律性越高;反之亦然。第十二页,共四十七页。LOGO第一节心脏生理二.心肌生理特性1.自动节律性⑵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②最大复极电位结论:最大复极电位越小,与阈电位距离越近,自动去极时间越短,自律性越高;反之亦然。第十三页,共四十七页。LOGO第一节心脏生理二.心肌生理特性1.自动节律性⑵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③阈电位水平结论:阈电位水平下移,自动去极达阈电位距离越近,自动去极时间越短,自律性越高;反之亦然。第十四页,共四十七页。LOGO第一节心脏生理二.心肌生理特性2.兴奋性⑴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ERP:0期至-60mvRRP:-60至-80mvSNP:-80至-90mv第十五页,共四十七页。LOGO第一节心脏生理二.心肌生理特性2.兴奋性⑵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RP(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阈电位的水平:上移、下移形成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的状态RP水平下移阈电位水平上移兴奋性降低钠〔钙〕通道兴奋性周期性变化:膜电位处于RP水平〔备用状态〕——兴奋性正常去极达阈电位水平〔激活开放状态〕——兴奋状态达峰电位水平〔失活关闭状态〕——没有兴奋性膜电位处于RP水平〔备用状态〕——兴奋性正常备用激活失活第十六页,共四十七页。LOGO第一节心脏生理二.心肌生理特性2.兴奋性⑵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期前收缩: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病理性刺激时,所产生的一次比窦房结正常节律性收缩提前出现的收缩。第十七页,共四十七页。LOGO第一节心脏生理二.心肌生理特性2.兴奋性⑵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代偿间隙:是指期前收缩之后出现的较长的心室舒张期。原因:由于窦房结的正常节律性兴奋传到心室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而失效,心室不能产生兴奋和收缩,而保持较长时间的舒张直到下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时才再次收缩。第十八页,共四十七页。LOGO第一节心脏生理二.心肌生理特性3.传导性1m/s4m/s1.5~2m/s0.02m/s0.4m/s0.05m/s⑴心脏内兴奋的传导:第十九页,共四十七页。LOGO第一节心脏生理二.心肌生理特性3.传导性第二十页,共四十七页。LOGO二.心肌生理特性第一节心脏生理3.传导性⑴心脏内兴奋的传导: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七页。LOGO第一节心脏生理二.心肌生理特性3.传导性⑵心脏细胞间兴奋的传导:闰盘:心肌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是细胞间通道〔合胞体〕功能:①物质交换②兴奋传递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七页。LOGO第一节心脏生理二.心肌生理特性3.传导性⑶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结构因素①细胞直径②闰盘数量及功能状态生理因素①0期去极的速度和幅度②邻近未兴奋部位的兴奋性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七页。LOGO第一节心脏生理二.心肌生理特性4.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