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调查暴发调查王丽荣第一页,共九十九页。疾病暴发是指在某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异常多相同病例。多有相同传染源或传播途径暴发起初往往原因不明,且发展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后病例迅速下降疾病暴发(outbreak)第二页,共九十九页。流行曲线(epidemiccurve)以适当的时间间隔为横坐标,发生的病例数为纵坐标,将病例发生的时间分布绘制成直方图或线图,称流行曲线。可以提示疾病流行经过、疾病的潜伏期、本次疫情的流行模式第三页,共九十九页。暴发疫情的类型1.同源暴发2.连续传播型流行3.混合型流行第四页,共九十九页。指某易感人群中的成员同时或先后暴露于某共同传染源或污染源而引起的暴发。同源暴发(commonsourceoutbreak)第五页,共九十九页。(1)同源一次暴露:•一个发病高峰•持续时间相当于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间隔(2)同源多次暴露:•发病例数较快上升,高峰持续时间较长•采取措施后经过一段时间急剧下降第六页,共九十九页。5914例乙型肝炎的暴发51例猩红热的暴发第七页,共九十九页。某学校宋内氏痢疾暴发第八页,共九十九页。指致病性病原体从一个受感染者转移给一个或多个易感者,并不断形成新的感染者的过程。通过直接接触或人、动物、媒介物等中介实现,病例分批出现,由少到多逐渐增长;持续时间远远超过该病的潜伏期。连续传播性流行(propagatedepidemic)第九页,共九十九页。某集体单位甲型肝炎发病时间分布第十页,共九十九页。同源暴发和连续传播的结合。通常是先发生一次同源暴发,而后通过人与人的传播继续流行。例如经食物传播的伤寒、甲型肝炎等。混合型流行(mixedepidemic)第十一页,共九十九页。暴露时间暴露时间(exposuretime)是指易感者接触导致疾病暴发原因的时间。帮助确定重点调查范围及可疑病因线索利用流行曲线推算暴露时间第十二页,共九十九页。暴露时间的确定同源暴露,已知病原时暴露时间的推算:1、中位发病日期(流行曲线高峰处)前推一常见潜伏期。2、首例发病日期前推一最短潜伏期,最后一例发病日期前推一最长潜伏期,二者之间可能为暴露时间。第十三页,共九十九页。某托儿所某月21~29日共发生风疹病例38例,发病高峰日为25日,被确定为风疹一次性同源暴发。根据风疹最短潜伏期14天,最长潜伏期21天,以第一例病人发病日期减最短潜伏期(21日减14日,为7日),以最后一例病人发病日期减最长潜伏期(29日减21日,为8日),推算该次风疹流行暴露日期可能为7日、8日。第十四页,共九十九页。一次甲肝暴发流行,11月25日发现第一例病例,12月8日-10日发病达高峰。试推算本次甲肝暴发流行的暴露时间。(注:甲肝平均潜伏期30天,15-45天)第十五页,共九十九页。当流行曲线呈偏态分布时用中位数法推算暴露日期更为恰当。对一些短潜伏期的疾病如痢疾、食物中毒等,求算公式如下:平均潜伏期(x)=(m2-m0)(m0-m1)/[(m2-m0)-(m0-m1)]暴露时间=m0-xM0:累积发生50%病例的时间M1:累积发生16%病例时的时间M2:累积发生84%病例时的时间暴露时间的确定第十六页,共九十九页。通过定期回顾检测数据通过区县公共卫生人员的报告通过和临床人员的讨论通过新闻媒介直接从公众获取如何发现疾病暴发第十七页,共九十九页。2005年6月24日傍晚,一名急症病人被送到四川省资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然而,没等医生展开救治,病人就已经死亡。病人名叫吴定海,现年52岁,为宝台乡半山村9组农民,当天早晨9时发病。第三医院内一科主任张朝富告诉记者:“这例病人很奇怪,当时死者面部、胸部有淤斑,全身发青,尤其上臂明显。”虽然觉得有些异常,一时也没有找出病因,但是患者已经死亡,这一病例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怪病”突袭资阳第十八页,共九十九页。6月26日上午9时,第三医院又收治了一名为彭虎国的男性急症患者。发病表现为高热、皮下出血等,送到医院门诊部后病人已处于休克状态,甚至测不到血压。第三医院立即组织力量对病人实施抗休克治疗,但效果很差,当晚20时左右,病人死亡。医生们开始警觉起来。接下来的7月5日、7月9日、7月12日,第三医院又连续收治了3名病例,其中有2例死亡,以上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