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C.功能性肠病C1.肠易激综合征C2.功能性胀气C3.功能性便秘C4.功能性腹泻C5.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紊乱第一页,共二十二页。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与排便或排便习惯改变相关的腹痛或不适,有排便紊乱的特点。第二页,共二十二页。C1.IBS的诊断标准*在最近的3个月内每月至少有3天具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并有以下病症中的2个或以上:排便后病症改善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伴随大便性状的改变*诊断标准建立在最近的3个月,并指定病症出现在诊断前至少6个月。**不适意味着区别于疼痛的难受的感觉,在病生理研究和临床试验中,入选的个体在观察期间疼痛/不适的频率至少一周两天。第三页,共二十二页。•罗马II工作组提出了2个系统以便将病人分成腹泻为主组和便秘为主组,建立在这些特征的前6个。建立在6个支持病症上的罗马II分类包括:腹泻为主:b、d、f中≥1个并且没有a、c、e,或b、d、f中≥2个,a或e中的1个〔c,硬便/块状便被除外〕;和便秘为主,a、c、e中≥1个并且没有b、d、f,或a、c、e中≥2个,和并有b、d、f中的1个。第四页,共二十二页。主要根据大便性状定义的IBS亚型1.IBS合并便秘(IBS-C)——硬便或块状便a占排便比例≥25%,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b占排便比例c<25%2.IBS合并腹泻(IBS-D)——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b占排便比例≥25%,硬便或块状便a占排便比例<25%3.混合型IBS(IBS-M)——硬便或块状便a占排便比例>25%,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b占排便比例≥25%4.不能定型的IBS——大便的形状不符合上述IBS-C,D,M之中的任一标准第五页,共二十二页。注意•在研究或临床实验中,根据排便习惯将病人分成亚型,下面的次级分类可以使用。•亚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不知道的,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明确。•ABristol大便性状量〔将硬块状便分为坚果状[不易排出]或腊肠状但成块的〕。•BBristol大便性状量〔没有整齐边缘的松散片状物,糊状便或水样便,没有固体成分,完全是液体的〕•C不使用泻药和止泻药情况下第六页,共二十二页。•病人主诉有“腹泻〞和“便秘〞可能误导医生。•尽管排便频繁,大便可以是固体的〔假腹泻〕。•排便费力可能发生在软便或水样便。•一些病人感到便秘因为他们尽管无大便但有急迫感或便不尽感使他们排便后仍要费力大便。•精确的大便描述除了大便性状外,还需要排便费力,紧迫感和便不尽感。•在聚类分析或病症学定义的亚组中,大多数病人有正常范围的排便频率。但是,大便性状〔从水泻到硬便〕反映了肠转运时间。第七页,共二十二页。Bristol大便性状量表类型描述1硬块状便分为坚果状(不易排出)2腊肠状但成块3腊肠状但表面有裂缝4腊肠状平滑软便5有明确边界的软团状物(易于排出)6整齐边缘的松散片状物,糊状便或水样便7没有固体成分,完全是液体的第八页,共二十二页。入选的病症标准是关键•推荐的疼痛或不适的阈值是在病生理研究和大多数IBS病人的临床研究中一周大于等于2天,在认为疼痛至少是中度〔不能无视,但对生活没有影响〕的病人中有大约3/4每周至少有≥2天的疼痛。•由于排便改善疼痛/不适可能是不完全的,排便改善代替了缓解。第九页,共二十二页。•用名词“IBS合并便秘〞和“IBS合并腹泻〞代替了“便秘为主的IBS〞和“腹泻为主的IBS〞。•在这个分类系统中,病人有临床表现形式的改变但没有病生理的主要改变。•此外,IBS的异质性和多变的自然病程限制了动力药物在药物治疗实践的临床试验。•在研究和实践中,应建立偏重于不同排便形式为主的药物使用。第十页,共二十二页。•诊断依赖于疼痛/不适,排便习惯,和大便特性的短暂关系的小心解释。•与排便相关的疼痛/不适可能是肠道来源的,而与锻炼,活动,排尿和月经相关的病症通常有其他的原因。•发热,胃肠出血,体重下降,贫血,腹部包快以及其他“报警〞病症或征象不能归咎于IBS,但是可以伴随发生。第十一页,共二十二页。•在女性,所谓的盆腔痛,经期IBS病症的加重,性交困难或其他妇科的病症可能模糊诊断。•不正确的病症性质可以导致住院和外科手术,特别是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在“盆腔痛〞或腹痛的患者,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