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共七十九页。第一页,共七十九页。皮肤(pífū)生理学皮肤的结构及生理功能常规(chángguī)皮肤的分类及特征问题性皮肤的分类及成因第二页,共七十九页。第二页,共七十九页。皮肤(pífū)的结构及生理功能第三页,共七十九页。第三页,共七十九页。皮肤(pífū)的概念皮肤是人体(réntǐ)最大的器官,位于人体(réntǐ)表面的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一种组织。覆盖于人体(réntǐ)最外层,对人体(réntǐ)起着极其重要的保护作用。第四页,共七十九页。第四页,共七十九页。皮肤的表面积:成人的皮肤面积为⒈5—2平方米皮肤的总重量:总重量约占人体体重的16%皮肤的厚度(hòudù):皮肤厚度约为0.5—4mm,表皮的厚度全身各部位的皮肤厚度不尽相同,眼脸处皮肤最薄,比较娇嫩,足底处皮肤最厚。皮肤的含水量:皮肤的含水量占身体含水量的18%—20%第五页,共七十九页。第五页,共七十九页。第六页,共七十九页。第六页,共七十九页。在显微镜下皮肤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皮肤的表面有点象连绵起伏的山丘(shānqiū),所以凸起的部位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皮丘,凹进的部位称之为皮沟。皮肤(pífū)的表面第七页,共七十九页。第七页,共七十九页。第八页,共七十九页。第八页,共七十九页。皮肤(pífū)的第一道保护屏障皮脂(pízhī)膜呈弱酸性;PH值4.5—6.5正常的肌肤还原过程20—30分钟(中和作用)第九页,共七十九页。第九页,共七十九页。皮脂(pízhī)膜的作用1、控制水分流失,柔软肌肤和毛发(máofà)。2、缓冲,保护人体不受化学物质侵害。3、杀菌、抑菌菌,防止细菌繁殖。皮皮脂脂膜膜第十页,共七十九页。第十页,共七十九页。皮肤(pífū)的结构皮肤由内至外分三层1、表皮2、真皮3、皮下组织4、皮肤的附属(fùshǔ)器官第十一页,共七十九页。第十一页,共七十九页。表皮1、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覆盖全身有保护作用,表皮由外向内分为五层:角质层、透明层、颗粒(kēlì)层、棘层、基底层2、表皮层没有血管,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可感知外界刺激,产生触、痛、压力、冷、热等感觉3、表皮从基底细胞繁殖不断向表面推移,形成各层细胞,以皮屑方式脱落,大概需要28天,即皮肤的新陈代谢第十二页,共七十九页。第十二页,共七十九页。表皮层的结构(jiégòu)1角质层2透明(tòumíng)层3颗粒层4有棘层5基底层第十三页,共七十九页。第十三页,共七十九页。角质层位于皮肤最外层,由14-18层完全角化、扁平无核的死细胞构成的半层状结构,其形成和脱落有一定的时间性,平均约为14-18天。1、角质层细胞含有角蛋白,具有较强的吸水性,(角质层的含水量在20%-25%之间)使皮肤柔软,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2、吸收部份紫外线。也可防止外界的灰尘、杂质、微生物侵入(qīnrù)。3、化学因素的防护:酸、碱、有机溶酶有一定的抵抗力第十四页,共七十九页。第十四页,共七十九页。透明层由2~3层扁平无核透明细胞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分,电解质和化学物质的透过,故又称屏障带。此层只存在(cúnzài)于掌、跖部位。第十五页,共七十九页。第十五页,共七十九页。颗粒层位于透明层下,由2—4层菱形细胞组成。1、颗粒层细胞内含有(hányǒu)晶样角素,有折射光的作用,可减少紫外线射入体内;它是表皮的防水屏障,既可以减少表皮挥发,也可是水分及有害物质不易有体表渗入。2、易受酸、碱及阳光暴晒损害而失去功能。3、常温下呈封闭状态,防止水分流失及细菌感染。遇热会产生裂隙而吸收营养。朗格汉斯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吞噬、加工:吞噬、加工、传递过敏性、传递过敏性抗原抗原(kàngyuán)(kàngyuán)的的作用,与免疫作用,与免疫功能有关功能有关第十六页,共七十九页。第十六页,共七十九页。棘层由4—8层带棘突的多角形细胞组成,是表皮层最厚的一层。由下向上渐趋扁平,细胞间借桥粒互相连接,形成所谓细胞间桥1、细胞间隙内有淋巴液流动,为细胞提供营养,具有较强的生命活力,下层的棘细胞有分裂能力(nénglì)。2、参与外伤的愈合。第十七页,共七十九页。第十七页,共七十九页。基底层位于表皮最下层,是由一层排列整齐的圆柱状细胞构成。1、具有分裂繁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