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241第一页,共五十七页。第一页,共五十七页。12/20/242概述(ɡàishù)1957年,新西兰首次爆发大规模疫情并报道。1958年,首次分离出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es,CoxA16型)1959年,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命名1970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该病毒命名为一种新型肠道病毒1972年,美国首次从手足口病患儿体内分离出EV71。此后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重症病人大多(dàduō)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NS),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第二页,共五十七页。第二页,共五十七页。12/20/243概述(ɡàishù)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之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研究表明,近2/3神经症状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尸检结果提示可能是EV71病毒(bìngdú)直接感染脊髓而引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第三页,共五十七页。第三页,共五十七页。12/20/244概述(ɡàishù)进入21世纪,又发生多次大流行截止2010年4月4日,全国已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bìnglì)42.7万例,其中死亡260例。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源性肺水肿手足口病防控形势严峻。第四页,共五十七页。第四页,共五十七页。12/20/245EV71引起(yǐnqǐ)重症的原因EV71系嗜神经病毒可致---脑炎、脑干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呼吸、循环(xúnhuán)衰竭---原因不清---神经源性肺水肿---尸检不支持心源性和肺炎引起的肺水肿第五页,共五十七页。第五页,共五十七页。12/20/246病毒性脑炎(nǎoyán)、脑膜炎常见病因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是指由各种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zhōngshūshénjīng)系统感染性疾病大约有100多种病毒可以引起病毒性脑炎最为常见的是肠道病毒,约占80%2岁内婴幼儿发病率较高主要发生于夏秋季(5~7月)病情及预后表现悬殊较大,重者可以留下智力低下、癫痫、瘫痪等后遗症第六页,共五十七页。第六页,共五十七页。12/20/247病毒性脑炎(nǎoyán)、脑膜炎常见病原体人---人间传播(chuánbō)的病毒肠道病毒(CoxA16)、EV71)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痘病毒微小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虫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蜱传播脑炎病毒经哺乳动物传播的病毒狂犬病毒淋巴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第七页,共五十七页。第七页,共五十七页。12/20/248病毒性脑炎(nǎoyán)、脑膜炎常见病原体肠病毒属于(shǔyú)微小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的肠病毒群(enterovirus)。EV71为目前肠病毒群中最晚发现的病毒,其感染性强、致病率高,易致神经系统并发症。同属于肠病毒群之病毒还有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es;具3种型别)、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es;A型具23种型别、B型具6种型别----CoxA16)伊科病毒(Echoviruses;具31种型别)肠病毒(Enteroviruses68~72型)。第八页,共五十七页。第八页,共五十七页。12/20/249排毒病毒性病毒性脑炎脑炎(nǎoyán)(nǎoyán)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嗜神经嗜神经(shénjīng)(shénjīng)病毒病毒呼吸道、胃肠道、密切接触、呼吸道、胃肠道、密切接触、院内交叉感染院内交叉感染局部局部(júbù)(júbù)粘膜复制粘膜复制局部淋巴局部淋巴器官器官一次病毒血症一次病毒血症全身全身CNSCNS直接侵袭灰质直接侵袭灰质免疫反应白质免疫反应白质血脑屏障血脑屏障PNSPNS轴轴索索神经元变性、坏死神经元变性、坏死脱髓鞘、血管损伤脱髓鞘、血管损伤二次病毒血症二次病毒血症第九页,共五十七页。第九页,共五十七页。12/20/2410神经(shénjīng)源性肺水肿发病机制EV71病毒血症病毒血症侵入侵入(qīnrù)(qīnrù)CNSCNS儿茶酚胺大量儿茶酚胺大量(dàliàng)(dàliàng)释放释放损害脑干损害脑干交感交感NN过度兴奋过度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全身血管收缩全身血管收缩体循环血液进入肺循环体循环血液进入肺循环肺动脉压增高肺动脉压增高肺出血肺出血神经源性肺水肿神经源性肺水肿皮肤发花凉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