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人行道铺装现状及新技术要点[摘要]:通过对目前城市道路、公园广场、生态绿地等各类人行道铺装现状调查,总结了城市建设初期人行道铺装的目的意义和现状情况,提出现代城市建设中更加合理的人行道铺装技术和建设办法,以满足新型海绵城市建设中提出的自然雨水收集利用和自然生态保护技术要求,探索现代城市建设开发中应该遵循的自然科学规律,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关词]:城市人行道;海绵城市;生态建设[引言]:随着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需求的不断加大,城市中人行道铺装技术越来越成为建设者们挖掘和探索的重点。1、现代城市人行道铺装现状1.1水泥混凝土人行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cememtconcretepavement)指以水泥和混凝土做为主要材料而建成面层的路面,亦称刚性路面,在建设领域被称做高级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从建造工艺分包括:素混凝土路面、钢筋混凝土路面、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以及预应力、钢纤维、装配式等各种混凝土路面。1.2人行道使用水泥混凝土情况。在目前,城市道路及公园广场内,采用最广泛的是现浇普通混凝土路面。即使改造后,面层采用市政彩砖、水泥砖地砖或透水砖等铺装,但大多底层仍选用现浇普通混凝土和二灰石、三七土垫层来增加路面承载和稳固性。由于城市路面功能划分不严,抗压、防水要求高等历史原因,这种稳固的路面结构和建造模式在我国已经沿用近百年。这就给城市排水系统造成了很大压力,相反,天然雨水对城市地下水位的滋补和人们收集利用的几率在城市里即成为了虚有。1.3混凝土大量铺装弊端。城市内涝、城市地下资源匮乏、城市及周边水源地边角保护,水岸线自然保护等现代城市弊病问题不断增多,天然雨水在大中城市无处排放,大量水泥混凝土应用和城市雨水收集、排放、利用等问题已经对城市建设提出重要考验。2、海绵城市人行道建设铺装技术2.1全透米石粘结路面。彻底改变道路制作工艺,把原有人行道建造过程中三七灰土层和二灰石层全部去掉,在道路路基原土处理结束后,原土层压实结束,土层面层现场浇筑米石透水路面,按照水泥、米石、乳胶粘着物比例1:6:0.1的比例配比,一般人行路面,根据需要浇筑10-25CM厚度即可,或按照道路竖向设计及道路实际需求进行铺装,控制厚度50CM以内,表面压实成型。这种路面透水迅速、路面常年无积水,制作工艺简单,工程造价低。其适于公园绿地、庭院绿地、花海、苗圃观赏区等步行道建造应用。2.2碎石垫层米石粘结路面。在原土路基建造好后,用2CM左右粒径的碎石或鹅卵石自然堆积摊平作为垫层,垫铺8-15CM厚,上层铺米石粘结路面5-10CM厚作为稳固面层,面层根据需要也可加入色料进行调色变换。这种路面制作工艺简单,工程造价低,适合一般公园、广场、步行街、居住区等人行路面和小重量人力助推车路面建造。2.3面层摊铺沥青步道米石垫层路面。因没有载重较好的垫层,或有相对较为薄弱的垫层,路面粒石常常被碾开,这种路面则可在原设计米石垫层上表面加做5-8CM厚、摊铺面积小于整面粒石路面的沥青面层,并可根据需要将面层宽度进行调整为粒石路面的三分之二或更多;也可将沥青层与米石层表面在同一层面或稍有高差,只是沥青幅面窄于米石层,或表面留有坡面,便于雨水流入米石层而被渗透收集或自然下渗于自然土层。2.4米石垫层透水砖铺装路面。在一些表面耐压要求较高的城市人行道或公园广场干道人行道上,相对因作业、行人娱乐等设施载重要求,可在原土路基基础上用粒径0.5-1CM的碎石或米石路面上做透水垫层,一般厚度15-20CM左右,上面层铺透水砖,用粗砂灌缝或粗砂和透水水泥干拌灌缝。这种铺装在施工操作中应尽可能同时铺装垫层和透水砖,即使需间隔也不应多于4小时以上。该铺装路面透水性较好,平整度极高,耐压、耐磨,特别适应于城市主干道侧旁人行道或绿化带与快行道之间人行道铺装。3、透水人行道建造对海绵城市建设意义3.1透水材料在城市道路中开发利用可能性最大的应是人行道。城市人行道因载重负荷小、与绿地紧邻、受隔离带保护等特殊地理因素,应该成为海绵城市建设和改善历史硬质水泥铺装考虑的主要场地。现代化城市规划和发展已经充分的将城市各个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