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备课四年级下学期小胡小学林祥胜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细菌、病毒、寄生虫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形态和特征,掌握其与人类的关系。2、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点: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分析:课文主要介绍了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对人体有害,能够引起疾病,是一种潜在的危害,但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采取预防措施,就能防患于未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有哪位同学他听说过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谁来说说他们是什么东西?与人类有什么关系?教师在总结学生发言后,开始讲解课文。二、进行新课1、细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细菌、病毒都属于微生物。他们在自然界的分布极广。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是有害的,然而自然界中,也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这写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就称为病原微生物。2、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属于原核生物,有相对很顶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的基本形态有球形、杆形、螺旋形。细菌可分为荣兰氏阳性菌和荣兰氏阴性菌两大类。3、病毒的系统与分类病毒是一种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严格寄生在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的微生物。病毒虽小,但有固定形态,一般可以概括四种,杆形,蝌蚪型,球形,砖形。病毒可分为七类,即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肝炎病毒,痘类病毒,疱疹病毒,虫媒病毒和狂犬病毒。4、病毒型感染的特点和预防原则。病毒侵入机体后,先在进入部位的易感细胞中增殖,并向邻近的细胞和淋巴组织扩散,形成局部感染灶。病毒感染的一般预防原则与其他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原则一样。围绕着: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增强人体免疫力三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另外,针对病毒的感染特点,还可以采取人工免疫的方法减少病毒感染和发病机会。5、寄生虫与人类的关系寄生虫病可在人群、动物群或人与动物群间传播流行。寄生虫侵入人体后,对人都能产生影响,造成伤害,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夺取营养②机械性作用③化学性作用三、回顾总结:说说细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细菌的形态结构,病毒的性状分类,病毒型感染的特点和预防原则,寄生虫与人类的关系。四、布置作业:你家里有哪些细菌病毒传染源?如何处理他们?为减少疾病,你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搞好家庭卫生?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呼吸道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教学重点: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教学分析:本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过程以及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名称。第二部分介绍呼吸道传染病的各种预防措施。只有做好预防工作,才能更好的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和人类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认识由他们引发的呼吸道传染病及预防措施。二、进行新课1、学生自读课文,在通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教师分析讲解常见的呼吸道疾病。3、提问有那些同学患过这些病?并说出患这些病时的症状。教师统一整理,并写在黑板上。使学生更加了解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危害,加强预防工作。对于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教师要适当补充。三、畅谈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让学生讨论后,分别谈谈流行性感冒、腮腺炎、脑髓膜炎,猩红热等疾病的预防方法。学生交流后教师适当补充。四、教师讲解麻疹、白喉百日咳三种不常见疾病的预防情况。五、布置作业:1、进行家庭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的查找及处理。2、结合天气等生活环境,谈谈该预防哪些疾病?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蛔虫病的预防教学目标:了解蛔虫病的感染过程和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蛔虫病的有效措施。教学重点:蛔虫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教材分析:课文首先说明了蛔虫病是由蛔虫引起的。不注意讲卫生,随地大便,喝生水咬指甲等不良习惯是感染蛔虫病的主要原因。其次讲蛔虫病的各种症状及危害,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中,依靠吸取人体的营养来生存,,特别对生长发育中的少年儿童危害更大。预防蛔虫病的最好措施就是注意卫生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