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学地理“探究性”问题教学情景课堂教学方式课题研究成果汇报随着“双减”的实施,以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政策背景下,素质教育被推向了话题中心。而随着不同的艺术科目纳入必考,素质教育也从“非刚需”走向了“刚需”,成为综合评价中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了家长们必须重视的一环。教育和树人必须要谈孩子的核心素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是他们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最关键的一种素养。教育它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行为,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初心,反思教育的根本目标。很多时候,孩子们缺的不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就说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了。作为父母,不仅要让孩子成才,还要让他们成人,成为真正的“人才”!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评价人生的方式绝不仅仅是赢在起跑线,能够跑完马拉松的才是高手。而减负减不掉孩子的成长,成长是需要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的一场修行。“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可要追求这一绿色质量,要从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单元着手,每天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才是“双减”能否真正落地的关健之处。“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发展的选择与尝试,改被动式的“管、卡、压”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教师的教,要从原有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动能,由外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过去我们的教学状态是: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素质轻素养、重技巧轻通法、重效率轻效益。在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大班教学中,淡化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以教师讲解知识为主。教师则是参照考纲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会考试的“人才”。而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新常态是:德育为先、素养为重、以生为本、多学少教、能力素养并重。让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地理素养”的人,按照今天信息化社会对“地理素养”的定义(这也是新课程的理念),至少应具备有如下五方面“内化地理素质和外显行为”的要求:1.提出地理问题;2.搜集地理信息;3.组织地理信息;4.分析地理信息;5.回答地理问题。其中五项要求中有三项是与地理信息的获取和组织有关,这说明所谓“地理素养”是与是否具备“掌握”和“处理”信息的技能有密切关联,因而只有能够“掌握和处理信息技能”基础上的“人才”,才能够具有一种不拘一格的“提出”、“回答”,甚至“解决”地理问题的外在行动。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创新意识”能力的提升。为未来培养具备“地理素养”的人,这就是地理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基于信息化社会发展对中学地理课程,尤其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要求。如此,也就决定了今天的高中地理课程的教育必须强化谋求“人”的内在素养与个体“创新”意识的统一。所以,要达成谋求“人”的内在素养与个体“创新”意识相统一,寻找一种既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较好地实现地理教育的核心价值的教学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探究性”问题作为教学情景的课堂教学方式(以下简称“探究性”教学方式),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形式。一、什么是“探究性”教学方式“探究性”教学方式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是基于学生学习心理活动基础上,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关注点中选择和确定某一研究,或探究问题作为教学情景,并将该情景应用于课堂教学,在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过程中传授和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的课堂教学活动。该教学旨在通过发现或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